——崛起的“品位小城”走笔
文 / 图 余 鸿
伴随三峡工程的建设,高峡出平湖,激流勇进之江景已成为历史。大片大片的良田、果园、苗圃、菜地,古老的场镇、熟悉的老屋、祭祀的祖坟、怀旧的古迹、放风筝的河坝……在人们眼前消失得已成为美好的记忆。
今天,当我们再来回首忠县移民之路的时候,无不为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忠州正在加快建设重庆品位小城、中国幸福橘乡,为打造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县而努力奋斗着……
在移民新城全力打造“品位小城”
初春的一个清晨,重庆市忠县忠州镇红星社区,年逾花甲的蒋大权打完一套太极拳后,没有急于回家,而是徜徉于住宅小区的花园里,呼吸花卉吐露的芳香。
时光回溯到1998年,蒋大权一家居住以前忠县城老街的棚户区。这一年底,他和数百户居民成为忠县城的首批移民,搬迁到县里统一修建的移民小区。
搬进新房后不久,他的两个子女先后被安置到城郊的工厂上班。而今,蒋大权和老伴均已退休。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他们不仅有稳定的工作,而且还分别在县城的花园小区购买了新房。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忠县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这么快,忠县城也不会建设得如今这般漂亮!”蒋大权时常发出感叹。
忠州城是三峡库区的唯一半淹县城。在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和清库任务之后,忠县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建设与管理纳入了议事日程。
2011年,忠县拉开了“洁净忠州·品位小城”建设的帷幕,力争用两三年时间,把古老忠州打造成“干净整洁、典雅精致、协调大方、规范有序、处处有品位”的美丽城市。
忠县提出的“品位小城”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达到基本宜居,表现在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生活闲适;二是在规划建设管理上,要时时处处、里里外外都做到干净整洁、简洁干净,讲质量、上档次、有水平;三是上升到精神层面,事事人人都要有品位,做到讲科学、讲文明、讲民主、讲法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忠州市民都明显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忠县先后成功创建了市级文明县城、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并荣获“中国安居宜居价值城市示范区”,连续两年在全市城市管理考核中位居前列。
贫瘠土地变橘海全凭这棵“摇钱树”
阳春三月,忠县三峡橘海硕果压枝。眺望满山遍野的果树,年近半百的牟维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5月份,我家的柑橘就可卖2万多元。”
三峡橘海位居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始建于2001年,定植德尔塔、奥林达等优质柑橘1687 亩、63986 株,建园时严格按照每窝深度 0.8 米、直径1米、45株/亩的标准进行定植,是目前三峡库区技术含量最高的柑橘基地果园。
三峡橘海涉及移民100多户,牟维成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三峡橘海不仅是忠县的柑橘主产区之一,而且成为该县的一个重要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每年四五月间,三峡橘海呈现出“花果同树”奇观,吸引数万县内外游客前去观赏。
旅游业的兴起催生当地农家乐的发展。而今,三峡橘海建起了6家星级农家客栈。牟维成自2010年创办农家乐以来,年均收入逾5万元。
“友谊村能有今天,全靠博富文先生。”牟维成如是说。
从1997年开始,经过10余年艰苦磨砺,忠县柑橘产业走向成熟。鲜果销售全面铺开,“忠橙”品牌誉满国内;橙汁加工声名远扬,产品挺进世界舞台;橘园旅游异军突起,花果同树蔚为奇观;橘皮加工变废为宝,生态涵养科学发展。
2011年,忠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柑橘城”称号。
截至2013年底,忠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35.05万亩,总产量21万吨。忠县柑橘“产、加、销、研、学、旅”环节齐备,形成了品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科技研发、果汁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忠县拥有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龙头企业两家,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规模化经营模式,现有果农7万多户25万多名、柑橘专业合作社89个、柑橘大户92个,其中一半是库区移民。
如今,忠县构建起了以柑橘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橙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柑橘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带动了近1万名果农在家门口就业。
一位美国人的“中国橘乡梦”
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举世无双的移民迁徙,给忠县带来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和机遇。
为寻求移民安稳致富的产业,忠县引入国际资本,历时16年打造的“施格兰”项目——重庆市最大的农业产业项目,已初见成效。
牟维成提到的博富文,是美国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主席Mr.Edgar M.Bronfman的中文译名。
1997年11月21日,70多岁的博富文乘船抵达忠县港。那天,忠县港口河滩,密密麻麻站着近2万人,现场锣鼓喧天,一条100多米的红地毯从趸船边一直铺到港口外的泊车处。忠县人以史无前例的隆重,来迎接县上第一位外国投资商。
当时的博富文是美国施格兰公司董事长。施格兰公司是全球500强企业,从事饮料和娱乐业。
当天,博富文风尘仆仆地赶往忠县新立镇文笔村(现文笔社区)三岔湾。在那里,他亲手种下了一棵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柑橘树。
1997年,博富文来到重庆,建立重庆施格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忠县实施施格兰柑橘项目。当年11月20日,施格兰公司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备忘录:施格兰公司投入1100万美元,在忠县新立镇修建施格兰柑橘技术中心、容器脱毒育苗中心、237亩柑橘示范果园,并提供技术培训;忠县方负责建6万亩果园。
当时的忠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民虽然种植锦橙多年,但因疏于管理,树体病虫滋生,每亩产量不到400公斤。
在施格兰柑橘项目的推动下,忠县开始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栽植、分户管理”模式发展柑橘产业。不少农民摇身一变成工人。新立镇文笔村、涂井乡友谊村……农民沸腾了。
1999年,施格兰柑橘技术中心和容器脱毒苗圃竣工。施格兰公司无偿引进一系列优良柑橘品种,为生产橙汁建立资源宝库。从2011年至2004年,施格兰容器脱毒苗圃为忠县各个果园无偿提供超过160万株的优质苗木。如今,这些果树成为重庆生产优质橙汁的核心资源。
2004年4月的一天,整个忠县都沸腾了。随着市领导按下电钮,建设在新立镇的全自动非浓缩果汁生产线全面启动,忠县柑橘实现深加工。这,也标志着忠县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
从建园,育苗,种植到投产,7年磨一剑。7年,忠县柑橘产业涉及16个乡镇、69个村,惠及5万多个农户,其中移民近5成。
那一年,美国施格兰公司与法国威望迪环球公司合并,不再经营果汁,因此撤离忠县。虽然离去了,但施格兰公司为忠县留下了一个柑橘技术中心和近10万亩的标准化柑橘果园。
2006年11月4日,博富文第二次踏上忠县这片热土。当天,他参加了在黄金镇黄土村举行的博富文橙汁加工厂奠基仪式。2010年5月21日,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柑橘加工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从“洁净忠州”到“品味小城”
忠州古城依山而建,人口密集,想让城市干净整洁具有品位,说起来容易,做起却很难。忠县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结合县城实际,忠县相关部门提出,以“勤”为本,打好勤扫、勤运、勤巡、勤捡、勤督的“组合拳”,实现精细管理城市环境卫生。
“五勤”激活了干部职工干事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卫生的保护和治理中来,促进了“洁净忠州”建设的高质高效。比如,为彻底解决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忠县市政园林管理局坚持勤清理、早整治,开展了清理存量生活垃圾的专项整治活动,使原来堆放存量生活垃圾的地方变得干净整洁、美观卫生,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为了让“五勤”真正落实,忠县增加经费,扩充环卫队伍,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在机关单位提倡勤俭,号召机关干部带头捡烟头、纸屑、塑料袋等街头垃圾;引导市民爱护环境,文明出行;建立系统监督机制,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发现问题都可提出投诉建议。
“五勤”机制的建立和深化,推动“洁净忠州·品位小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长期在忠县县城经商的温州人李建林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有些路段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如今,整个县城变了个样,一条路走下去,甚至连个树叶大小的纸片都找不到。
为打造“品位小城”,忠县利用山城、水城、橘城、文化名城等资源优势,坚持以“永恒规划、永恒建设、精细管理”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作出20年建设期的长远规划:城市面积38平方公里、城市居民40万人。
按照“城市古色古香、农村田园风光”的总体定位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忠县在“山”上下功夫、在“水”上做文章,不断优化县城规划,引导城市有序扩张、特色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定位乡镇功能,分类推进城镇建设,构建“县城发展区、市级中心镇、重点镇、一般小城镇”的梯级城镇体系。
结合县城地理条件,忠县实施组团发展模式,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一江两岸”县城发展区。围绕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优选有实力的大企业,高水平开发建设城市新区,集中成片实施旧城改造。同时,因地制宜壮大县城发展区内现有小城镇,形成以环形交通线为纽带、功能小城镇为节点、特色产业带为支撑的城镇群。
在提升城市品位过程中,忠县坚持把中心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来打造,在拔山、乌杨、汝溪、石宝4个重点城镇全面推进“五个一”工程,提速实现“六个有”目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