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特殊的“客人”
——来自重庆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报道
◎周鹏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2月27日上午9点,细雨蒙蒙。一场特别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举行。谭天媚和任民2位同志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南山新冠肺炎密切接触人员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组临时党支部,2位同志在抗疫战斗中“火线”入党,这是一个怎样的隔离观察点?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这里。
这里,不是什么大医院,没有千军万马,却忙碌不停;这里,不是什么豪华宾馆,没有星级闪烁,却润物细无声;这里的工作人员虽没有豪言壮语,人心却温暖如春。
两天,武装一个“战地医院”
2月1日,南岸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在南山设立新冠肺炎疫情密切接触人员集中暂住观察点以来,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2月2日,区政府办、区委党校、区卫健委、区公安分局、区商委、南山街道等部门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隔离观察点有关工作,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坚决完成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第二天,工作组全体人员来到南山一个山庄“踩点”,熟悉隔离点的具体位置、山庄内部情况、硬件设施、交通条件、居住坏境等。大家都详细做了记录。
但是,面临的问题十分具体:
由于这个山庄修建30多年,没有改造升级,电力无法跟上,需要立即安装一个变压器;原有厨房的距离不符合集中隔离点要求,需要另辟新址修建厨房;房间电视信号差,需要及时解决;房间没有Wifi,需要安装无线网络;各个隘口、进出隔离点没有监控,为了安保必须新添加摄像头,还有,生活废水怎么处理、医废垃圾怎么处理?都需要隔离观察点工作组尽快协调解决。
“喂,您好,是南岸供电公司吗,感谢贵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隔离观察点工作,我们正等着您上山来现场勘察,帮助我们解决山庄电力扩容问题呢……”
“喂,是燃气集团南岸分公司吗?我们这里迁建食堂,需要改造燃气管道,请马上派人上来下......。好的,我们会安排下属公司业务副总带队现场勘察,尽快解决。”
“喂,电信南岸分公司吗?我们需要升级改造无线网络,请马上派人来与我们现场接洽下......”
“喂,xx公司吗?我们有医废垃圾处理,需要租赁两个板房,请问贵公司能提供吗,今明两天就要......”
接到疫情指令,南岸供电公司、燃气集团南岸分公司、电信南岸分公司等部门单位迅速行动,仅用一天时间完成厨房整体搬迁、无线网络改造、医废处置板房安置,两天时间完成供电扩容、燃气管道改造、安全防护网、热水供应、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安装并正常运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最快速度把山庄打造成符合要求的新冠肺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每一天,都被接连不断的问题包围,不知疲倦忙碌到深夜,所有的参战人员一个都没离开布置现场。这哪里是布置山庄,简直就是在改装一个“战地医院”!
在开展工作的头几天,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大家觉得虽然主楼近90个房间一下子完成不了改造,但是A栋两层楼十几个房间可以首先用起来。主楼改造继续加班加点进行!
工作小组几个负责人讨论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必须科学布局,划分出隔离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四个区域。这些都解决好了,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医护人员与“客人”接触的一个转换间,没有!
用帐篷!综合组马上与南岸区武装部联系,不到两个小时,结实耐用的军用帐篷零部件就运送到山庄。由于不熟悉军用帐篷安装方法,耗时几个小时才搭建完成。
所有的困难都在最短时间全部得到解决。区卫健委、区住建委、区环保局等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鸿博污水处理公司来了,建立了污水排放处理站,每天载重10吨的货车分三次运走;“同兴”环保公司来了,废弃垃圾处理活动板房迅速搭建起来投入运转,及时解决了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的难题。
2月4日凌晨零点,一辆救护车开进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大门,第一批特殊的“客人”来了。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随着一批一批特殊“客人”到来,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一下进入了“战备”状态。
其实,这里送来的并不是患者,工作人员都把他们称为“客人”。入住时无体温异常、咳嗽等症状,只是暂时换一个地方居住,来配合必要的医学观察,因为他们与确诊病例者有密切接触。但是,新冠病毒最狡猾,隐身,谁也有担心,这个是人之常理。
“客人”的“心情愉快,安心暂住”是70多位工作人员的共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南山集中观测点实行“1+4”的工作模式。“1”为综合组,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4”为医疗组、安保组、后勤组、信息组,分别负责医学观察、安全保卫、后勤保障、信息报送等具体工作。
有了分组、分工,大家各司其职,责任明确。
“客人”们一人一间居住,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用一次性餐具包装好后送到房间门口,早餐有稀饭馒头鸡蛋,午餐晚餐是精心搭配的两荤两素一汤,全是免费。
下午和晚上还有水果、牛奶、糕点、方便面等加餐。山上气温比城里低,开空调担心病毒入侵,观测点给每个房间都配置了电热毯。个别吃饭有特殊需求的就特殊处理。
这里的工作虽没有轰轰烈烈,也不惊天动地,但却是平凡中的高尚。
请看她们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什么?
“315客人的食量大,要多些米饭。”“401客人喜欢在菜里多放醋。”“422客人喜欢多放姜片。”……
“客人”的要求,小到一个充电器、一把指甲刀、特殊到女性“客人”需要的卫生巾,都会全部记下来,通知采购人员。
一对亲兄弟,哥哥21岁,弟弟年仅4岁。为避免交叉感染,需要一人一间分房居住,但弟弟年幼,不适宜单独居住。医疗组在对兄弟俩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后,“特批”兄弟俩住在一个房间。
如何让这个4岁孩子“耍得安逸”?工作人员任民了解到弟弟喜欢动画片,还喜欢车模拼装游戏,便从家里寻找收集自己孩子的全新漫画书和模型玩具,经过清洁消毒后,当做礼物送给了弟弟,这让小男孩很是高兴,愉快地度过了隔离期。
山庄老板听说区里有关部门在南山寻找隔离点场地,好几家都没落实好,有的农家乐面积小了,有的条件谈不拢,她却这样说:生意人更应该有家国情怀,国家有难,我们一定要配合政府,该牺牲利益就得牺牲。为抗疫做出点奉献,义不容辞。
山庄刚刚改为隔离点时,由于还是春节放假,请不到厨师和服务员,她们一家全部上阵,上至84岁老母,下至“80后”的女儿。
也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山庄老板的女儿刘南弟向组织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2月27日,隔离点临时党支部举行的火线入党宣誓仪式结束后,她在朋友圈这样写道:今天参加了前来山庄隔离观察点工作的2位同志入党仪式,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隔离点里有一个人,他身上挂2个对讲机,衣服兜里揣2部手机,每天说话说到嗓子沙哑,有时手机有要燃起来的感觉,对讲机一响,找不到接哪个。
他就是医疗组的陈渝。
他负责医疗组与各组协调,落实具体工作,对“客人”进来时情况把控、基本信息核查、安排房间的繁琐事务。要派车迎送客,找他。要进出大门办手续,找他。
他是医疗组的大忙人。
安保组余小明,24小时坚守岗位,晚上10点钟,当暂存医废垃圾的板房(3米*3米*3米)运送到隔离点时,由于通道狭窄,车辆很难通过,加之空中各种线路交错,存在安全隐患,他赤手空拳爬上车顶,用手把线缆高高举过自己的头顶。
为确保安保工作全程无死角,他多方努力,不到两天时间就把各走廊、关口、要塞的监控全部安装好,投入使用。
……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点滴故事体现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大国抗疫必胜!
党旗,在南山高高飘扬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
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临时支部。共产党员要毫不犹豫冲锋在最前线。
医疗组负责人杨晓梅,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当过医院院长,参加过抗击非典战斗,有丰富的抗疫经验。
这次,她服从组织安排,再次投身到疫情防控战斗中。有一天,因为护工没有到位,楼上“客人”的一些服务工作没人做,杨晓梅和10名党员穿上防护服,在楼梯口站成一排,庄严宣誓后纷纷上楼冲到最前沿。
她每天坚持加班加点守在岗位,就连生日也是在隔离点过,没有特别安排,厨房给她的待遇是多一碗“长寿面”。
来自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徐亮,每天穿上防护服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护目镜常起雾,数小时不能摘下,只有等它变成水滴慢慢留下来,才能够模糊的看清视物,当他脱下防护服,取下护目镜的时候,满脸已是红红的压痕,看似轻松地日常工作,却因厚厚的防护服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每一个来到隔离点的新客人都会第一时间得到他的关怀,每一个解除隔离的“客人”也会对他及他的团队表示感谢,他也会调皮的送上一句,“恭喜出关,不要再见,出去一定要做好防护哦”。
年轻医生李静雅,小孩才刚刚4个月,还在辅乳期。可是她毅然来到这里,工作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她总有办法安慰客人安心入住。
问她孩子怎么办?她只是低头咬牙后坚强回答:“我是党员。我必须上!”
她最大的心愿,一定是完成任务后,回家。
心理咨询师申远,一个年轻的女孩。
她本可以在家看电视和家人们团聚,但是她依然选择了到这里。每天给每一位“客人”至少通一次电话,安抚、安慰的话不晓得要说好多次。
一些人的焦虑,一些人的暴躁、一些人的不理解最终在她的心理疏导下化为“谢谢”两个字。
一位50岁左右的独居者“客人”,性格内向,很少有朋友,和周围邻居从来没交往。因为隔离,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狗狗没人照顾,他没有办法,在隔离房间里,郁闷、甚至有绝望的想法,通话后申远感觉形势严重,她一边给领导汇报,一边托人想办法去找人托养狗狗,几番周折狗狗终于有人答应托养。
在解除隔离时,这位“客人”非常兴奋,现在还经常发微信向申远致歉致谢。
申远说,从这里解除隔离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一人不是愉快地说着:“谢谢你们,辛苦你们了”的话离开的。
这里,永远是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是美的象征,是春天的代言,是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温度。
2020年南山的春天注定迎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暗喻,只是这“红”藏在每个人的口罩后面。或者藏在湿润的眼眶里!
瞿先玲(来自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妈妈,我想你了,快点回来!”刚刚为“客人”测量完体温回到宿舍,瞿先玲的手机突然响了一声,她掏出来一看是女儿的微信语音。
26天了,是啊,妈妈也想你。可是妈妈在打怪兽,怪兽还没走,妈妈不能回来。每天回到住地,瞿先玲都要与3岁的儿子通视频。
因为老公也在外地工作,儿子现在是父母带,他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了,每次通话老人们都很担心,但是瞿先玲都是说,没事,不用担心。自己也哄孩子说这么久没回家是去打怪兽了。
在南山,与其流连于熟悉的景色,不如翻阅一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人员的几则日记:
孙红惠(来自峡口镇卫生院):
1月22日和家人分开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2月10日写了申请调到南山隔离观察点,次日便到。怕父母担心,一直没有和父母提起过,母亲有高血压心脏病。
我记得301客人进来时忘记带充电器,手机没有电,联系不了家人很是着急,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想办法去找充电宝。
天气转凉,301“客人”打电话说她需要一个取暖器。一台取暖器非常沉重,一个人搬上楼非常困难,更不要说穿上防护服了。由于物资紧缺,防护服不充足,只有由我一个人穿上防护服气喘吁吁从一楼搬到三楼。
吴亚(来自峡口镇卫生院):
“客人”们大大小小的生活所需,成了我们的工作常态,比如取快递,买生活用品等等。
记得有一次,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见我忙前忙后,因为后面还有几个“客人”需要我去安排,这位阿姨亲切温柔的对我说:“小妹妹,别急,慢慢来,你们真的太辛苦了,我一定配合你们工作,”这句话听起简单,但深深的感动了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还有一群理解的人。
何星(来自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舍小家,为大家,再苦再累也值得。”站在隔离点门口,心里默念。伴随着可爱孩子的身影,慈祥父母的微笑和爱人不舍的依恋便匆匆地踏上了战疫之路。
我被任命为护理组组长,配合医生组组长负责隔离点的医疗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帐篷搭建。
综合组联系后,很快帐篷到位了,是十分来之不易的军用帐篷,然而军用帐篷的搭建很复杂,工作人员都不懂,大家面面相觑,幸运的是南山街道的王光建以前当过兵搭过帐篷,所有人在这一刻充满了感激,立即把搭建区域的一个约两百多斤的大花盆搬了出来,再分散搬运份量很重的帐篷零部件到指定区域。天黑了不要紧,女同志就打开手机电筒照明,男同志们就撸起袖子一起干。医务人员、综合组人员、安保人员、护工阿姨们分工协作,很快帐篷搭建起来了。
天空飞起了小雨,我能看到大家身上蒸腾的热气。回到寝室匆忙吞了几口泡面,又来到了工作区,穿上防护服,因为有“客人”来了。
……
还有很多,原谅我不能一一摘取。
这些故事虽小,却是一群医护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泪水书写出来的情愫。
可以肯定地说,过一段时间,这里不再是隔离点,“客人们”都回去了,医护人员和管理者也将离开。“人面不知何处去?”
但是,这里一定会“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山庄老板的义举和一群人的担当精神必将铭记于另一群人的内心!
【作者简介】周鹏程,70后作家。出版个人诗集3部,报告文学集2部,散文集1部。在《诗刊》《诗选刊》《星星》《扬子江》《诗歌月刊》《延河》《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万余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参加第19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曾获重庆晚报文学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