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重庆巴南区收藏家协会在巴南界石花木世界“古御非遗文化馆”展厅,举办了一场“藏品鉴赏”交流活动。活动中收藏家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宝贝,令我啧啧称奇。其中祝金国老先生不但展示了一件几百年前的“唐卡”,还给我看了他收藏于手机里(在家中,没有带来)的一个旧物件——道光十四年的旌表。
说道旌表,可能有些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还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旌表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王朝,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表彰方式。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等大加推崇、表彰。通常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以彰显其名声、气节等。
椐祝老先生介绍,此旌表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12厘米。但见正反两面刻有庄重严肃的“馆阁体”书法文字。正面,竖排刻写着受旌表人的姓氏及身份。左右边框,各雕刻有五条栩栩如生的飞龙作为装饰;背面,也是竖排,从右自左,刻写着被旌表者的生平事迹等信息。而且,用的都是文言文。
那么,这块旌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康熙庚子年间,四川某县某村李氏,自小聪慧孝顺,16岁时已经出落成一个貌美如花的大姑娘了。她到底有多漂亮呢?这么说吧,要是她走在大街上,女人见了无不羡慕、嫉妒、还有那啥的;男人见了,绝对会一步三回头,五步再回眸。当然啦,有这等容貌,一时间那说媒的、提亲的简直踏破了门槛,其中不乏县城里的显贵达人。但是,姑娘却早已心有所属了。因为彼时,邻村有个年龄和她相仿的穷秀才。那个秀才家虽穷,却是一个超级的学霸,且极其仁孝。只可惜他命途多舛。先是于3岁时丧母,10年后又失去了父亲。而今他一边照顾继母,一边夙夜攻书。厉害的是每次府考(类似于如今中学举行的期末考试)他都会名列前茅,因而声名远播。好在那姑娘的父母也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心想这如花似玉的宝贝女儿待在闺中也不是个事儿,不如随了她的心愿,免得“贼”惦记。于是就让人去秀才家提亲,那个秀才对李氏的容貌德行早有所闻,自然是求之不得了,当下两人就结成了百年之好。
本来,才子佳人天作之合。故事到这里就已经很完美了,可是好景不长。
4年之后,李氏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而且还是个读书的(那时候,称男孩儿为读书的)。自从有了孩子以后,那秀才愈发努力,他要让娘俩过上好日子呀。许是积劳成疾吧,在儿子两岁那年他前去参加应试,然而在他人还未踏入考场的时候却突然得了疾病,被人抬回了家。要说这李氏果然贤淑,她不但日夜细心服侍,还割股和药劝进。也许是她的一片诚心感动了苍天,秀才的病情居然得到了稍许的缓解,但最终还是不治而亡。此时,李氏才23岁,仍然是花一般的年龄,花一般的容貌。那好事的媒婆,总是三天两头地前来说张家的少爷,道王家的公子。但是她却矢志守节,再三表示绝不再嫁!
丈夫死了,李氏就一门心思的替丈夫尽孝,尽心尽力地照顾继母、抚养自己年幼的孩子。这时,李氏丈夫有个舅舅,由于生活困顿,走投无路之下居然前来投奔。贤淑的李氏以礼相待,二话不说就将两人安置下来。更令人震惊的是,后来舅舅病了,她竟然同样割股和药劝进之,使舅舅病情稍愈。但不久舅舅还是撒手离去,临走前,将那个三岁小孩托付于她。她没有半点怨言,依然把孩子养大成人、将继母养老送终。
所谓好人有好报。在李氏的影响下,她儿子也很孝顺。后来学有所成,婚后给她添了三个孙子,而孙子又给她添了好些个曾孙。总之一句话,真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啊。在那个封建王朝,李氏守寡45年,活了68岁,算得上是高寿了。再后来,在四方乡邻的推荐下,地方官员将她守节行孝的事迹上报朝廷,获得了这块朝廷旌表。
故事讲完了,但我还意犹未尽,想藉此谈一点感想。
说实话,我真为这位节妇的至节至孝点赞!首先要说她守节。当然,这并不表示我认为她放弃追求新的婚姻生活就是对的。而是说她处于那个时代,能够始终遵循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道德观念,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需要有足够的自律能力才能做到的。我们不妨反观当下,在网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已婚夫妇出轨的新闻(尤其是那些因搞权色交易而落马的女贪官)。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古人有很多的优良传统和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再说这位节妇的至孝。大家看啊,为了治病救人,她两次割股。割股!我们现在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过去,由于缺医少药,当然,那时也没有现代的医学理念。人们大都很信奉这个偏方,或者说对此很迷信。先不说她这样做对与不对,单凭她一个弱女子能够做出“割股”的决定,那强大的内心就足够震撼我们了。仅凭这一点,我们能不佩服吗?何况,她还用同样的方法去救与自己和丈夫并不是很亲的舅舅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她并没有这个义务。至于她接纳舅舅并抚养其孩子,同样彰显了她博大的胸襟。所以,我不得不说她这份担当与作为,都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最后,回过头来我想说一说我们的收藏家们收藏这些“旧物件”的内在意义。通过上面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一件“旧物件”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耐人追寻的故事。所以它们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经济价值。别看这些古物默默无言,它们的存在,会给予我们无限的启迪和警示;它们甚至会将前人的智慧(比如说书法、篆刻以及绘画等等艺术)和精神遗传给我们,难道不是吗?
写于2022年6月19日
注:为了避免对这位节妇的后人造成打扰,我将故事主人公的姓氏作了虚构。另外,为了故事具有可读性,在情节上,我添了些“油”,加了些“醋”。但是,故事的核心情节(她两次割股劝药以及其丈夫之死)是以原文为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