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援藏故事》第一期
那广袤而神秘的雪域高原上
有一群勇敢的人
怀揣责任与使命
开启援藏之旅
为纪念国家援藏30周年
我们推出系列援藏故事
致敬援藏者们
本期人物分享出自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同名电影,敬请关注!谢谢!
易文强
第八批重庆援藏工作医疗队队长
易文强的故事出自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
2016 年 7 月 12 日,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易文强奔赴西藏昌都展开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征程,易文强出任重庆市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领队,同时兼任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
去援藏时,他的爷爷奶奶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大女儿只有7岁。可以说,是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
记得有次他在一架从西藏飞往广西的航班上,飞机刚起飞十多分钟,一位来自广西梧州的乘客,55岁的梁先生突然全身僵硬,心慌不适,喘不过气,空乘人员得知后,赶紧安排他平卧休息,但病情仍未缓解。万米高空上的病情与在地面不可同日而语,情况十分危急。空乘人员立即通过广播寻找医生。
易文强通过检查发现梁先生情绪烦躁、呼吸急促、嘴唇青紫、口不能言、大汗淋漓、四肢痉挛,但有意识、瞳孔大小及反射正常。根据自己15年的临床经验,易文强初步判断梁先生当时情形符合癔症和高原反应缺氧的症状。
易文强让梁先生尽量平卧,并安排其吸氧,同时采用中医手法按摩梁先生合谷等穴位舒缓症状。30分钟后梁先生的症状初步缓解,60分钟后恢复正常。
这期间,易文强一直守护在梁先生的身边直至飞机降落,这就是他从医生涯一件很平常的事。整个施救过程,他沉着冷静,措施得力,表现出超高的医疗救治专业功底和助人为乐、医者仁心的高贵品格。紧急时刻显身手,易文强的举动让机组人员和乘客钦佩不已,都赞扬他是高原上的“好门巴”!“门巴”在藏语中指医生。
其实这件事在易文强看来,就是他从医生涯里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援藏生活的点滴,却是他最珍贵的回忆。
《土豆记》
在西藏的日子里,虽然很忙,但是易文强还在宿舍的阳台上种了土豆,并写了《土豆记》:2017 年 6 月 20 日播种,11 月 22 日收获。地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达因卡公租房,海拔 3370 米,土豆种子两颗,花盆三个。他写道:小盆里种下本不该赋予希望的土豆,它却长出远超小盆能够承载的嫩绿枝丫,花开得那么鲜艳,房间里弥漫着馥郁的香气。手执手术刀的医生,骨子里充满的是柔情。
《亲人生病》
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他都一直没时间回家。年逾八旬的爷爷奶奶因病双双住进医院,有段时间父亲母亲也生病住院,自己的妻子挺着大肚子服侍几个老人,又要照顾大女儿。家里人生病凑到一起了。十多天后,家人才告诉他这些情况,他多想回家一趟,可是一大堆的工作死死地缠住他。那是他最难忘的一段时间。
《女儿的思念》
援藏工作期间,易文强的手机突然“叮咚”响了一声,他立即拿出来一看,是微信,是孩子妈妈用手机拍的一张图片。一张心形的明信片上写着女儿歪歪斜斜的字:爸爸,圣诞节快乐 ! 祝您天天开心,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落款是:爱您的女儿易梦涵。女儿用双手举着这张明信片,眼里流露着期盼的目光。
女儿的班主任给易文强发来微信,是女儿写的作文,很简短,作文本子上只有三行字:爸爸,我希望您能多抽点时间,回来陪陪我。爱您的女儿:易梦涵。4 月 5 日。
看到这些,易文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 建立职工食堂 ■
易文强带领的“医疗队”时刻需要投入临床一线工作,十分繁忙。考虑到职工一天三顿都需要在医院食堂解决。便组织建立职工食堂,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结束了昌都市人民医院600名医务工作者没有自己食堂的历史。
节假日易文强也会组织医疗队员们去儿童福利院、武警部队、学校等地开展义诊,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易文强在昌都的三年,带领大家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把昌都人民医院建设为三甲医院的梦想
电影《藏地心迹》
本期人物分享出自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同名电影,敬请关注!谢谢!
发稿│何苗
责任编辑│周静 向飞
审阅│周娇
终审│周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