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
  •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巴渝传真 区县频道 基层风采 焦点报道 形象舞台 在线阅读 党建平台 新书展示 成渝双城 景点推荐 重庆纪实 藏地心迹 便民工具 法制在线 文学书院 旅游生活 校园天地 企业经营 乡镇频道 中医与科学 巴渝交通 文明风尚 广告发布 妇女生活
    在线阅读  

    探访沙坪坝红卫兵墓园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4/9/26

    探访沙坪坝红卫兵墓园

    杨辉隆

    上世纪80年代,我就听说沙坪坝有一红卫兵墓园,于是萌生了探访的念头,但终归琐事缠身,一直没能实现。今年春天终于如愿以偿。我是怀着好奇心而去的,却是背着一种痛感离开的。这种痛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那些逝去生命的惋惜。

    沙坪坝歌乐山烈士陵园闻名全国,这里是当年国民党当局关押、处决逮捕的中共人士的地点 —— 中美合作所旧址。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这次大屠杀,给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然而,文革武斗,又在沙坪坝留下了另一座陵园,专门埋葬死于武斗的红卫兵墓地,曾一度被造反派称之为“烈士墓”,这难免有点滑稽了。造反派组织之所以把墓地选在沙坪坝,其用意就是要与歌乐山的烈士墓相提并论。当然这仅仅是本人的揣度。

    45年前,山城重庆曾爆发过规模为中国同期之最的“文革”武斗。死难者被分散掩埋于重庆市区约24处牧笛。随着岁月流转,这些墓地或被搬迁或被铲除,至今保存完好的仅一处,即沙坪坝红卫兵墓园,墓园里有113座墓碑,共掩埋有531人,其中约404人死于“文革”中的武斗。众所周知,“文革”中严重的武斗,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当年参与者回忆,仅1967年8月中、下旬那两场自卫反击战“8.15”和“反到底”两派就有数百人阵亡。现在,没有多少人还关注这处墓地,荒草已将它掩盖,历史已将它遗忘,但这里却是中国仅存的一座红卫兵墓园,准确地说是中国仅存的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斗墓群。

    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红卫兵墓园,位于沙坪公园不显眼的角落。造墓立碑时间从1967年6月开始,到1969年1月结束。埋葬的死者基本上属于“文革”期间重庆“815“造反派的成员,他们都是在“文革”武斗中的丧生者,也不乏个别无辜受害者。对比围墙外的熙熙攘攘,墓地里总是一片寂静,除了大门旁的墙上有人随意涂抹的“文革墓群”四个大字,外面再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记。

    墓园的布局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安排,而是按先来后到不成文法随意分割,有的位置坟墓密度很大,有的位置则趋疏朗,全无对称。沿着墓群中间的小道,可以很容易就走进了墓群深处。墓园风格很像西方的墓地,整体部局散乱却十分突出墓碑的个性,各种墓碑设计总能看出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影子,并且每个墓碑上都用图案或文字突出着“815”、“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一些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豪迈口号和墓志铭。而许多墓碑上的内容,因为长年的风化、剥落,已经看不清楚或者不存在了。

    沙坪坝区是8.15的势力范围,而沙公园又离西南医院很近。据知情者介绍,红卫兵墓园是一点一点建造起来的。那个地方文革前就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墓地,埋葬在那里的有病逝的军人和干部,西南医院和附近单位干部职工逝世后也有不少埋在那里。1967年夏季,严重的武斗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按照当时造反派的说法,这些人是为捍卫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英勇牺牲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革命烈士,应该也必须予以厚葬。于是,一座座“红卫兵碑”就诞生了,这样,反而把其他想埋葬在这里的人挤了出去。

    据知情者介绍,当时,参加武斗的人员阵亡了,只要找到了尸体,一般都要在重大礼堂外开追悼会,而且还要挂上“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挽联,主席台上则放着一排没有涂油漆的棺材,每个棺材前有一幅镶在镜框里的素描人像,是死者的遗像追悼会会场很肃穆,基本上没有人哭丧。追悼会接近尾声,20全副武装的武斗战士,分10个人一排站成2列横队。主持人就站在这群人的对面,只听到他声音低沉的发出指令:向烈士们致哀,举枪,准备,放!”随着主持人的指令,那20名武斗战士举起了信号枪,一起扣动扳机。枪声震耳欲聋,20发明亮的信号弹发出刺耳的啸叫,带着一股白烟腾空而起,然后又如雨点般坠落下来,煞是壮观。围观的人怕没有烧尽的信号弹落到自己头上,纷纷躲避

    因为战事尚紧,一开始那些“烈是被草草掩埋的,就是挖个坑,把白木棺材放进去,再填上土堆成个坟茔,前面插一块木牌子,写着×××之墓就完了。到1967年秋季,形势稍趋缓和,造反组织有时间了,便开始大肆修缮这些坟墓,各个造反派组织、尤其是那些大单位的造反派显然在相互攀比,建造的坟墓一个比一个气派,有些甚至耗资上万,这在当时绝对是惊人的数字了。据当年参加了建造墓地的人写的回忆文章透露,竟然有反到底的俘虏也被强迫来建造墓园。由于不少坟墓都是数人乃至几十个人合葬,所以墓的模都很大,墓上往往竖立着气势恢宏、用花岗岩、大理石制成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雕刻着毛主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手迹、死难烈士永垂不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有几个大墓的四周还有花岗岩围成的栏杆,上面雕有火炬、向日葵之类的图案,庄严肃穆,其中最宏伟的应该是军工企业的造反组织.一兵团建造的墓。在墓碑底座或是墓台上还隽刻着死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和牺牲经过,大部分是在1967年夏季武斗最激烈的时候被打死的,其中最小的一名中学生才16岁

    所幸1968年秋季,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制止武斗包括派军代表进驻派性严重的单位,重庆大规模的武斗才得以平息,两派开始实现革命大联合烈士墓没有增添新的成员了

    由于红卫兵墓建造得实在精美,墓地翻修建成以后,竟成了附近人们散步休闲的一个去处,人们在高大的墓碑间穿梭,为那些年纪轻轻就躺在这里的生命叹息的同时,也为他们栖身坟茔的豪华气派而啧啧称奇。这也恰恰印证了鲁迅先生对国民痼疾“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深刻性。

    时过境迁,现在的红卫兵墓园,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显然无人专门管理。大门上一把铁锁早已锈迹斑斑。除了慕名前来的几个外地人趴在大门上向里张望外,就再也没有看见人影。4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加上人为的破坏,已经使这片墓园残破不堪。墓碑上的字迹不少都已脱落,残缺不全了,园子里的荒草长得比人都高,那些黑乎乎的枝枯树干映衬着灰色的天空,活一个个冤魂在呐喊。我有些毛骨悚然,赶快离开了墓地

    据知情人反映,这个墓园,曾屡遭毁损:一是墓园建好后不久,有农民搬走墓块石,用作他用;二是上世纪70年代,有人以为墓穴中埋着枪支与匕首,曾挖洞进入其中;三是有些人为了发泄,人为地推到墓碑。而且,墓碑上的文字风化严重,只有80%左右留存。这些所谓的“烈士显然已经被那些曾经发誓要永远怀念他们的战友遗忘得一干二净。这也难怪,当年的风华少年,都已是60多岁的白头老人了。痛定思痛,谁还愿意为当年的愚昧和无知买单呢?再说,这些死者大多数都是少年殒命,很少有儿孙前来祭拜,他们成为孤魂野鬼也就在所难免。

    这座破败的墓园,是重庆武斗的最后见证,象征着极路线在中国的命运,也象征着当年那些狂热者悲剧的真实写照。

    一位叫黄志谋的先生在微博中写道:这个墓地也是至今为止在全国唯一能保留下来的红卫兵墓地和“文革”遗址。作为当年红卫兵的一员,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我重新审视“文革”运动中红卫兵的狂热时,我想到,红卫兵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深深烙在整个民族的记忆里,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红卫兵墓地是记述“文革”最形象的教科书,它给下一代人留下见证的实物。是文革的早期产物,也是文革后期弃物。

    如果说红卫兵墓园已完全被人遗忘,这实在有些不公。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在关注它。如沙坪坝区教师培训学院退休教师曾钟,每天上午起床就来到墓地,每来一个参观或者祭奠的,他就会上前询问他们与死者的关系。根据死难者家属提供的线索,曾钟采访了与死者有关的人士。3年之后,曾钟结识了50余位死难者家属,并整理出一本《沙坪公园“文革”墓群考》的资料。今天,这本资料成为红卫兵墓园保护的重要史料参考。早在曾钟前,重庆出版社编辑陈晓文,就开始关注沙坪坝红卫兵墓园,是至今墓园碑文最完整的记录者。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为编辑“文革”十年的历史,陈晓文和朋友邀约在墓园碰面。发现不少碑石,被周边居民搬回家。如果不保护不记录,假以时日,一个重要的历史载体将永远消失。自此,陈晓文和朋友开始记录每个墓碑的碑文。同时,在他和其他人士的建议下,沙坪公园开始对墓园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

    墓园围墙外就是居民区,白天还不令人感到恐惧。我不知道那些与这座墓园比邻而居的人对此有何感受,在阴风惨惨的雨夜,他们有没有听到过墓园里发出的阵阵哭声抑或是笑声

    我在墓园里逗留了大约30分钟,没有其他人进来。但从在墓上那些字来看,这些年来还是有不少人来过这里。大多数的留言都是在嘲笑这些烈士,说他们是疯子,死得毫无价值。是的,这些根正苗红的工人和学生们不是死于抗击侵略者,也不是死于抢险救灾,他们死于同样“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另一派红卫兵,死于癫狂年代中的同事、同学、朋友、亲戚之手。这,不能不为之惋惜。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区审视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他们,是那个年代把他们变成了疯子,他们就是抱着生为捍卫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战斗,死为捍卫毛毛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献身这样自以为崇高的理想义无反顾的走上死亡之路的啊!

    一名重庆老人半开玩笑地说:“在这样的地方,如果谁还能笑得出来,那不是圣人就是精神病人。但愿它像一艘船,能够载走那一切疯狂和苦难。”

    我走出墓园,我在大门的左侧墙上记下了一首打油诗:

    文化革命起纷争,愚忠之人枉葬身。

    长眠黄土非荣耀,只作警钟示后人。

    墓园大门前幽静的公路两侧,绿树繁茂,花径通幽,几个游人说笑着走过,不远处传来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仰望蓝天白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感到一种重回人间般的喜悦和欣慰。一道围墙,隔开的就是两个世界,而围墙里面的那个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
      

     幸好, 2009年12月,位于沙坪公园里的红卫兵墓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件事说起来还有一番周折。早在2005年前,重庆市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提议案和提案,希望能加强红卫兵墓园的保护,使之成为文物和警示教育基地。但有人提出质疑,一是该墓园不符合文物标准;二是红卫兵墓园,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没有必要保存。还有人认为,“文革”已被全盘否定,把红卫兵墓园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为极左路线招魂的嫌疑。但多数专家则认为,我们要面向未来,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一个优秀的民族,固然应当把值得自豪的重要历史遗存列为文物,同时也应当把值得反思的重要历史遗存列为文物。前者给后人以信心,后者给未来以教训。二者缺一不可。人们容易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甚至有意强化这种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卫兵墓园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值得称道。事实上,人民群众已经有了理性正视“文革”历史的社会心理环境,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更加成熟了。

    重庆大学教授、旅游学博导蒲勇健甚至大胆建议,红卫兵墓园可以作为景点,让游人们前来参观,从而受到教育。

    我可以大胆设想,假如“文革”在中国大地上重演,那么奋起抵制者必将是国民中的绝大多数。

    形象舞台 更多>>
    法制在线 更多>>
    友情链接  
     重庆报道   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城口县人民政府网   丰都新闻网   开县之窗   中国奉节网   云阳网   中国彭水网   忠县忠州新闻网   武隆网   潼南网   重庆綦江网   璧山网   铜梁网   大渡口网   涪陵网   http://www.qianjiang.gov.cn/   北碚新闻网   九龙坡网   巴南网   南岸网   江津网   三峡传媒网   华龙网   印象重庆网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花卉园东路半山花园;咨询电话:17723153467;邮箱:18286073633@163.com    新渝网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或补救。 

    建议用1440*900分辨率 ICP备案号:渝ICP备14005817号 商标注册号:45958559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