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
  •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巴渝传真 区县频道 基层风采 焦点报道 形象舞台 在线阅读 党建平台 新书展示 成渝双城 景点推荐 重庆纪实 藏地心迹 便民工具 法制在线 文学书院 旅游生活 校园天地 企业经营 乡镇频道 中医与科学 巴渝交通 文明风尚 广告发布 妇女生活
    在线阅读  

    刘仁平‖我深爱,这阳光下的土地

    来源:本站 刘仁平/文 刘 晓/编辑 叶 梓/审核 发布时间: 2022/11/6

    题 记

    著名诗人艾青在1938年发表了一首现代诗叫做《 我爱这土地》。其中有一句点睛之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先生对这土地的爱,是对国家挚热的爱。那时候的国土,阳光尚且照耀不到,因为到处都被乌云和苦难所笼罩。而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名叫张渝。他不是诗人、他只是巴南区麻柳嘴镇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一个已经走进城市,又毅然折身返回农村种植绿色蔬菜的青年农民。4月24日我通过现场采访,得知他之所以去而复返,是因为,他爱这片阳光下的土地、他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而且同样,他爱得是那么深沉 ……


    寻寻觅觅致富路


    1977年出生在重庆巴南区麻柳嘴镇人和桥村一社的张渝,是个独生子。高中毕业以后,一心想要“跳出龙门”的他开过轮船 、开过货车、也曾北上深广打过工,却都没有“大出息”。2014年的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漂泊异乡的他选择回到离家仅有几十公里远的双福农贸批发市场,卖起了蔬菜。两年多的卖菜生涯,使他积累了不少社会资源和营销经验,当然他也从这个不起眼的小买卖中尝到了甜头。

    “卖菜好,成本小、见效快,而且比跟别个打工还要自由些 ……”采访过程中,44岁的张渝爽朗地对我说道。

    “为什么会想到回老家创业?”

    “那是因为在城里卖蔬菜这两年,也多次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基地去收购,看到那些成规模的蔬菜基地、我心里就痒痒的。”笑得一脸灿烂的张渝领着我穿行在湿漉漉的菜地里,他回过头来继续对我说道:“以前每一次回家,路过村里那些荒废的土地,就觉得非常可惜,却一筹莫展。”

    “是的,如今农村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留下老年人也无力耕种,家里的田、土都荒芜了…… ”我深有同感地插了一句。

    其实,张渝之所以能够作出返乡创业这个重大决策, 除了自身的主观意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麻柳嘴镇正在实施“3111”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计划。尤其之前搞的土地流转政策,专业合作社等,对他的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

    原来,麻柳嘴镇政府相关部门,早就关注到土地荒芜的状况。为了让农民增收,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区里镇里农委等相关部门多次研究,进一步放活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权,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这样一来,对于留守在家的农民朋友们来说,流转后的土地不仅不会荒废,年年还能拿到一笔租金;对于回到家乡创业的有志青年来说,这就等于是给予了阳光、给予了希望。

    当地镇政府积极实施的一系列土地流转工作及扶持政策, 对张渝来说可谓正中下怀。因为这些留守在家的农民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们。他们没有多大文化,又没有什么技术,出去也不好找工作。而土地流转之后,除了坐收租金以外,还可以当“工人”。而侍弄菜地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事,如此一来不但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他们还可以照顾家里。所以,张渝就下定决心回到农村大显身手了。

    雷厉风行的张渝于2017年就回到人和桥村。在镇政府和镇农委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注册了一个公司——《重庆峻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那架势分明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事实上,张渝的田园生活并没有陶渊明那么惬意。

    首先,他的决定就受到了父母、妻子的极力反对。父母双亲在土地里刨了一辈子生活,深知其苦,怎么也想不到引以为傲的独苗苗还要回来走他们的老路;妻子也不同意,她还向往着城市的生活呢!这承包土地种蔬菜,算什么创业?而且投入大(人力物力财力 )、见效慢(通常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变现 ),能有什么作为?

    张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口婆心地将外面先进的模式、他的创业计划、理念等一一阐述给他的家人,尽管家人们仍旧不怎么情愿,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务实的张渝,很快按照土地流转政策,将一个叫岚垭湾的地方作为第一个阵地。他一下子以500元一亩的单价,承包了近百来亩地。地拿到了,随之的问题也出现了。首先,人力物力就是一个问题。在这荒芜的、丘陵地貌的土地上,要除草、要开沟、还要砍来实心竹搭架子等。这些细碎繁琐的、劳神费力的事儿,不管天晴下雨,很多时候他都要亲自上阵,其中的艰辛,只有实打实的下地干过农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然而,这些苦和累,他只能一个人往肚里咽,因为这是他“固执己见”的选择。当然,对于身强体壮的张渝来说,虽然苦是苦了点儿,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但是接下来,选什么品种,什么时候下种育苗、什么时候施肥追肥、什么时候灌溉、又如何科学管理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成了大问题。原来,张渝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出生于1977年的他基本上没有干过什么农活,所以对于田地里的那些事儿,根本就一窍不通。甚至连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菜,都不清楚。 

    好在此时镇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大力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好在他,实诚、肯干肯学。他还四处讨教,并从书上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当然,区里、镇上还派来农委的技术人员多次来到地里田间,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些,使张渝更是充满了信心。如此这般,他就摩拳擦掌地投入生产了。


    失败是绕不开的必经之路


    和许多创业者一样,张渝雄心勃勃。他一心想要用事实来向家人、朋友证明自己的能力、自己之正确选择。但是,他没想到初战却失利了。

    那是2017年的七八月,他种植的辣椒,由于天气炎热、加之灌溉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欠收了。这样一来,不仅这一季的利润化成了泡影,还打乱了下一季的种植计划。并且,投入的土地租金、人工费、肥料款等直接损失就达四万左右。

    “哎!多日的汗水算是白流了。”

     “怎么办?继续干!” 张渝接着自问自答:“自古以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做生意嘛,也是有赔有赚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认真总结经验、只要我再细心一点、再努力一点、把每一个环节做细、做精。我坚信下一次、 抑或再下一次,成功的天平终究会倾向于我的!”


    天道酬勤


    张渝说的一点没错。通过总结、反省,接下来他把农委技术人员常常挂在嘴边的:“理论结合实际”之理念,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蔬菜种植的过程中。他还把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梳理和优化。为了减轻乡亲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他又先后投入了三五万元添置了推土机、开沟机、拖拉机、微耕机等设备。为了节省成本,那辆拖拉机还是二手车呢。另外,为了保证上次的失败不再重演,他还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随时现场对工人进行技术督导。而他自己呢,依然每天和工人们一起泡在田地里。

    首先给张渝带来欣喜的是那一朵朵盛开的花菜。当那一株株绿茵逐渐张开,远远地放眼一望,绿油油的那片菜地就在他心中泛起了波澜。于是他蹲下身来,对着面前那株绿油油的花菜默默的念叨着:天天这么累、就盼着你们好好地茁壮成长……

    收获的时节终于到了。地里的大爷大妈们手上一边忙碌地采摘,一边还不忘说一点段子。顿时,笑声一阵又一阵地在旷野里荡漾开来,连日来的疲惫、苦累,霎时烟消云散。

    直到今天,张渝手机里的相册、以及微信朋友圈里,还记录着每一朵花菜的成长过程;记录着每一个乡亲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景;也记录一筐一筐花菜装车运走的瞬间;当然,还有区里、镇里举办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课程。

    其实,蔬菜的丰收,只是成功了一半;能够及时地销售一空,那才是每一个从事农业果蔬创业者最关心的一环。不过,这、对于有过两年批发兼零售销售经验的张渝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

    首先,为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畅通物流通道,加快推进本地土产品的网络销售和品牌推广,麻柳嘴镇相关干部专门组织、联系专业人员进行义务指导;其次,张渝在重庆双福农贸批发市场本身就有不少朋友、加上自己在那里也有摊位,这就保证了蔬菜的基本销路。再其次,还有远近闻讯而来的菜贩前来收购。另外,今年他又在“长寿国际东部农贸城”定了六个摊位,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要菜品好,销售就不用愁!”张渝和镇农委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地说道。

               

    让阳光与活力聪充盈这片沃土


    半山烟雨半山云,这是4月16日张渝发在朋友圈里的蔬菜基地场景。巧的是,时隔一周,笔者驱车前去采访时,正是个朦胧的下雨天。

    雨在下、风在吹,烟雨朦胧中,二三十个身影在菜地里穿梭。

    “他们在忙什么呢?”

    “拉网、牵引。这些丝瓜已经露头,他们要将网子固定在竹架上头,然后用绳子牵引着丝瓜慢慢爬上架,之后就等着它次第开花、结瓜。”张渝解释道。

    原来,今年张渝又投入了40万元左右,他将基地规模扩大了两百亩。按照计划,他将随着季节的变化主要栽种:丝瓜、南瓜、冬瓜、花菜 、白菜等品种。

    “投资有风险,难道你就一点也不害怕吗 ?”

    “怕!当然也曾怕过!不过,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再说,有区、镇政府的干部跟踪服务做后盾、有这些风里雨里都和我在一起的父老乡亲,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我紧接着问道 :“这些‘工人’一个月能挣多少 ?”

    “一般情况下,两三千吧,忙的时候还不止。”

    “最忙的时候,是采摘的时候。因为到了该出货的时候就必须及时地采摘下来装筐销售,这个时候通常都会加班的。”张渝补充道。

    “目前,你这个农业公司一年能盈利多少 ?”

    “这个不好说,因为还在不断地投入 ,手头上基本上看不到现钱。不过正常情况下,年收入六七十万左右应该不成问题。”

    “啊?这土地真是个聚宝盆!”我不由感叹道。

    说话间,有四女一男几个工人来到了近前,他们一边把网子往上架,一边还说说笑笑的。我立刻掏出手机,打算给他们拍两张照。

    “不要拍我们,要拍就拍我们张老板……”他们好像有些不好意思。

    “就拍你们,五一节就要到了,我要让你们这些辛勤的劳动者成为光荣的‘网红’……”我嘴里说着玩笑话,手上可没有停,连续咔咔地拍了好几张。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但照片里的他们,脸上却荡漾着幸福的阳光。

    “再过一个月、一个月后,你再来这里看看,这片开阔的土地将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绿,可以说充满着勃勃的活力!”

    说这话的时候,张渝那黝黑的脸上,那一双睿智的眼睛里,洋溢着的同样是幸福的阳光;还有他那1米7的身躯、在风雨里他显得格外健壮、透出的是满满的活力。

    这时候,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他为什么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总怀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情结。显然,他爱脚下这片土地,而且爱得那么的深沉……


    不忍缺失的尾声


    行文至此,笔者的采访任务已经结束、这篇文章本也应该就此打住。然而当下,麻柳嘴镇政府的工作却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因此笔者忍不住还要多说两句。

    据悉,近年来麻柳嘴镇政府、党政机关干部,认真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时期新发展格局,自觉担当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使命,用心用情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了实处。尤其在脱贫攻坚、推动实施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计划过程中,先后派遣200余名帮扶干部深入到基层一线,帮助贫困户致富,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使大量青年农民回归家乡自主创业、造福群众。

    可以说,今天麻柳嘴镇的干部群众关系空前的融洽,已经达到了凝心聚力的境界。你看,他们正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地携手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呢……

    正是:

     活力充盈麻柳,阳光洒满山丘。

    今年农产又丰收,喜煞创新能手。

    群众常随左右,支书总在前头。

    锲而不舍共追求,来日愈加锦绣。


    【作者简】刘仁平,1973年出生于重庆垫江县,现定居重庆市巴南区。重庆报告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市评协理事、巴南区诗词学会会长。


    形象舞台 更多>>
    法制在线 更多>>
    友情链接  
     重庆报道   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城口县人民政府网   丰都新闻网   开县之窗   中国奉节网   云阳网   中国彭水网   忠县忠州新闻网   武隆网   潼南网   重庆綦江网   璧山网   铜梁网   大渡口网   涪陵网   http://www.qianjiang.gov.cn/   北碚新闻网   九龙坡网   巴南网   南岸网   江津网   三峡传媒网   华龙网   印象重庆网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花卉园东路半山花园;咨询电话:17723153467;邮箱:18286073633@163.com    新渝网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或补救。 

    建议用1440*900分辨率 ICP备案号:渝ICP备14005817号 商标注册号:45958559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