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
  •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巴渝传真 区县频道 基层风采 焦点报道 形象舞台 在线阅读 党建平台 新书展示 成渝双城 景点推荐 重庆纪实 藏地心迹 便民工具 法制在线 文学书院 旅游生活 校园天地 企业经营 乡镇频道 中医与科学 巴渝交通 文明风尚 广告发布 妇女生活
    重庆纪实  

    老城“大水缸”——记永川关门山水库的建设者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3/4/14

     

    关门山水库位于英山山麓来苏镇关门山村,地处永川城西南21公里,是一座国管中型水库。建成至今,她不仅保护着英山山脉的生态环境,滋养了永川临江河两岸5个区农作物的生长,她更是永川老城区8万多人生活用水之源,是永川名副其实的“大水缸”。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人民公社化时代经常听到和看到的词语和标语。195811月,时任来苏区委书记的王春海领导来苏区社员,开始在关门山(响水大队)修建关门山水库大坝。受当时条件所限,堤坝由土石夯成,又遇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大坝停止修建。

    1962年,永川连降暴雨。原有的水库没有溢洪设施,洪水淹没了库区内的庄稼和社员的茅草房。大队支部书记吴清荣(人称吴劲棒)组织社员,在土坝上挖了一个小缺口放水。社员的庄稼和房屋保住了,可决堤的大水犹如猛兽冲垮大坝,咆哮着奔向永川。城区顷刻被淹没一半,泸州街、下街子和西外老街这三条地势较低的街道,都可以划船了,连永川专员公署招待所也被淹没了底楼。放眼永川,几乎是一片汪洋。这场洪灾甚至创造了永川上千年未有的水淹“放生池”(文庙前面)的奇观。   

    19727月底,永川城市人口激增,多家国防科研单位和企业128127164以及船舶工业红江厂、永红厂、跃进厂、长征厂(后搬迁到油溪)和387等落户永川。时任永川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的刘明田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讨论“解决永川城关镇人口的吃水问题,重修关门山水库”议案。会上与李洪才(1337师炮团团长,前永川县革委会主任)等领导商量决定,重启关门山水库枢纽的建设,由分管农业的县革委副主任温礼江兼任工程指挥长。

    温礼江,1934年出生于永川来苏赵门滩一个中农家庭,21岁时曾在王坪乡任乡长,后任县委组织部干事,24岁任西北公社党委书记。在西北公社工作期间,他主持了1961年对缺粮重灾区江北、璧山的支援工作,组织运送红苕藤10多万斤,两县的干田和坡土几乎栽满。冬季红苕丰收,农民得以度过寒冬和春荒,因感念永川的救助,称其为及时雨、救命藤。温礼江也因此参加中央1962年人民大会堂7000人大会并接受记者采访,其敢说敢干敢担当的魄力能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刊发推广。1965年,年轻的温礼江当选为永川县县长。

    关门山水库枢纽工程重新上马,欣然受命的温礼江向组织立下誓言:“有条件要修,无条件硬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深知自己初中未毕业的学历,对水利建设基本就是外行,要想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必须尊重科学,重用技术人才。

    早在温礼江任西北公社党委书记时,地委行署相当一部分干部都在西北公社各个大队任工作组长,分管组织工作的地委副书记赵次庸任工作队队长。于是,温礼江第一时间去地区水电局,找到马逻局长,请求他们对关门山水库堤坝的建设给予技术支持。马逻立即把水利工程师谭定富请来相见,温、谭一番深入交谈,温礼江确定了水利工程技术这一块的负责人。接着,温礼江去找地区工业局卓局长,经协商江津水泥厂同意划拨20吨水泥指标给关门山水库。之后,温礼江组织县农林水电各局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又与来苏区委书记周松柏、城郊区委书记唐继林商议,解决了水库建设所需劳动力的问题。

    关门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后,请来多名水利专家,多次徒步实地考察勘测,现场办公。他们借住社员的茅屋开会办公,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来苏到关门山的5公里简易公路修通了,指挥部动员库区搬迁。当年的政策规定,迁移户社员自种自收,不交公粮和农业税,但是没有任何安置费和补助。社员们顾大局,舍小家,几百人搬迁腾出库区水域。

    经过几个月的宣传发动、工程设计、组织人员等准备工作后,197211月,关门山水库建设会战正式开始。来自来苏、城郊两个区的社员,汇合石匠、篾匠、木匠、泥水匠、铁匠等3000多名青壮劳力,还有全县抽调的机关干部近百人,一起开赴水库工地。大家责任到班组,岗位到人,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联合作战。

    当时的政策是:参加会战的社员自己带口粮,晚上回家住,不付工资;对各公社抽调的社员,每天补助工分10分,各回各自的生产队结算分配;每人每天补助大米4两,每人每月副食品补贴菜油5两,猪肉1斤(当时正处票证年代,城镇户口什么都是凭票购买,农村户口什么都没有),香烟5包(自费);工匠人员每天另加2角钱补贴。

    工地上没有大型机械可用,土石方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为了多打粮食,填饱肚子,社员们论起锄头挖的挖,用撮箕撮的撮,用箩筐抬的抬,一挑土一挑泥,一捶一捶开山打石头,再将石头一铁錾一铁錾凿成条石……不管日晒雨淋照样露天作业,几千人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指挥长温礼江脚穿草鞋,风里来雨里去,与大家同吃同住,有时还要参加劳动。领导带头,大家忘我工作。整个建设工地大干苦干加巧干,上下齐心,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关门山水库设计坝基宽约30多米,横切面下宽上窄呈金字塔型。工程核心是大坝基脚,需先用水泥、河沙、石子混合垫底,安装条石,再用高标号水泥勾缝。坝基上面的片石和泥土用人工夯实,几十个社员用石滚子在大坝上拉,来回压实,均质土夯。坝底留有一条长、宽、高约为2米的涵洞,水流入下河道来苏河,专供城区居民饮用。此外还修有泄洪道,防洪专用。

    要提前完成任务,工期紧迫,温礼江找到省委组织部,得到部长安发孝的支持,请来了成都的挖掘机和压路机,无偿支援永川的水利建设。机械作业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197310月底,关门山水库仅用一年时间,主体大坝基本竣工。水库收水面积为1560余亩,库容约1500万立方米,坝高26米,坝顶长163米,坝顶宽10米。水库的建成,解决了永川城关、学校、部队、工厂和居民8万多人吃水难的问题。当关门山水库的优质饮用水流进永川城关千家万户时,群众高兴地说:“永川有水缸了,我们再不用四处找水吃了!”——“大水缸”由此而得名。

    堤坝完工后,指挥部继续带领建设大军,完成了水渠、堰沟、渡槽等等水库配套工程,自此社社通水,队队自流灌溉。高一百多米的乱石坡石质渡槽,犹如巨龙横跨来苏与来仪之间;加上来仪梅平石质渡槽,来仪隧道渡槽,兴隆渡槽三级提灌,库里的水翻过来仪的马颈子坡,实现乡村自流灌溉。

    三年时间,温礼江带领这群勇士,凭劳动的双手成功修建永川关门山水库。作为四川水利建设的领军人物之一,《四川日报》整版报道了温礼江的先进事迹。

    1976年,四川省委调温礼江任隆昌县革委副主任,兼四川省重点工程沱灌二期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这项将沱江水从内江碑木镇石盘滩提灌的工程,地跨内江市东兴、隆昌两区县,是新中国继“红旗渠”之后又一宏大的水利工程。这个全国第二、四川第一的水轮泵提灌工程,成为隆昌县的生命基础工程。新建的大型古宇庙水库,库容量5600万立方米,保障了隆昌100万老百姓的饮用水,深得两地老百姓的赞赏。

    但温礼江却因此积劳成疾,退休后长期生病住院。作为爱人我十八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直至他于202315日上午去世。温礼江生病期间,四川省政协主席聂荣贵、解放军十三军37师师长李洪才、永川的李大金、蔡开森、孙显铎、马玉平、钟子夫等领导曾先后去探望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县长。隆昌灌区干部和社员也曾专程来永川,问候为他们解决吃水问题的老指挥长。永川本地村民更是多次多人,去看望过这位为大家办过实事的老领导。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困难的票证年代,干部社员们仍然激情飞扬地修水库,修堰沟,筑渡槽,修水电站。那也是个火红的年代,不管是关门山水库还是上游水库、卫星湖水库,那个时代留下的许多水利工程,经历了50多年的日晒雨淋,虽饱经风霜仍保存完好,至今岿然不动,屹立不倒,还在继续发挥保障引水,防洪抗旱的功效。

    好山好水好地方,水是生产之首,生态之基,生命之源。永川第一“大水缸”关门山水库,既刻下了时代的烙印,也凝聚了世代永川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她是永川人民战天斗地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永川水利工程建设者用汗水和热血铸就的一座丰碑!(廖益书/文)

     


    形象舞台 更多>>
    法制在线 更多>>
    友情链接  
     重庆报道   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城口县人民政府网   丰都新闻网   开县之窗   中国奉节网   云阳网   中国彭水网   忠县忠州新闻网   武隆网   潼南网   重庆綦江网   璧山网   铜梁网   大渡口网   涪陵网   http://www.qianjiang.gov.cn/   北碚新闻网   九龙坡网   巴南网   南岸网   江津网   三峡传媒网   华龙网   印象重庆网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花卉园东路半山花园;咨询电话:17723153467;邮箱:18286073633@163.com    新渝网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或补救。 

    建议用1440*900分辨率 ICP备案号:渝ICP备14005817号 商标注册号:45958559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