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
  •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巴渝传真 区县频道 基层风采 焦点报道 形象舞台 在线阅读 党建平台 新书展示 成渝双城 景点推荐 重庆纪实 藏地心迹 便民工具 法制在线 文学书院 旅游生活 校园天地 企业经营 乡镇频道 中医与科学 巴渝交通 文明风尚 广告发布 妇女生活
    基层风采  

    杨辉隆诗歌的亲和性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4/8/9

    杨辉隆诗歌的亲和性

                                      呼岩鸾

     

        这是个冷漠的时代。在火车站,在火车车厢里;在地铁站,在地铁车厢里;在公交车上;在广场里;黑压压的人群中,每一张面孔都是相同的,冷漠、麻木、疲惫。在不到半米的距离内,一张张面孔互相视而不见,有的垂头俯视手机。处此环境,你东张西望,是感到多么孤独和可怕呀。这时,如果你突然看到一张温暖的面孔,明亮的眼睛盯着你看上一眼,露出微笑,你是多么感动呀。在时代的表情包围之中,终于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有亲和性的人。

        冷漠的时代产生冷漠的诗歌。一本诗歌刊物在手,一册诗集在手,时时被冷漠之气溢出击中。有的诗歌,唱着几十年前的毫无生气的调门,抒发陈腐灰暗的感情,完全是一堆毫无余温的灰烬。有的诗歌,从结冰的胸膛里掏出冷块,当作心灵的表白。有的诗歌,轰轰烈烈地涨大了泡沫,刚闪现一丝暗光,就大声破裂了。这时候,如果有一首诗,伸出温热的手拉住你,你一定会跟着这首诗,走到春风里。在冷漠的诗歌包围之中,你终于遇到了一首诗,一首有亲和性的诗。

        广大的冷漠人群是因为日夜不停地追逐时代的物质,而被时代物质化变得冷漠的。冷漠的诗歌是冷漠的物质社会的分泌物。但时代和人固然离不开物质,却也不会遵奉物质为帝王。“为了我们现在能破天荒地/把锄头变成笔杆,犁沟变成墨水缸,/祖辈们与耕牛在一起/挥汗劳累了多少个世纪”(阿尔盖齐诗《遗教》)。在物质世界中生活但还坚守着精神世界最后疆土的人们,在物质世界逼近的一轮又一轮困厄中,需要精神世界里生长出的有亲和性的人,有亲和性的诗歌。

        著名诗人杨辉隆的诗歌,就是极具亲和性的诗歌。他的《春天》一诗,向冷漠的人群伸出了温热的手。

        一群蜜蜂/舞动一朵桃花/仿佛舞动着整个春天/我急忙望一望远方/锄头的声音已击碎天空/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读懂季节//沿着春天行走/一粒枯草的嫩芽/在脚下攒动/照亮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了一种叫光芒的东西/让父老乡亲/快乐无比。

        蜜蜂,桃花,枯草的嫩芽;这个唯美的春天,只是为了农民和他的锄头而存在。诗人在碎裂的天空下行走,终于认识了一种光芒,怎样照耀着父老乡亲的快乐。一个通体涌流着亲和性的诗人,写出了一首亲和性的标本诗。脚底能感到嫩芽攒动的诗人,识破了幸福春天的秘密。这首诗的温柔姣好的面孔,如果露在地铁里,也会让僵硬的面孔柔软些的。钢铁的轰响敌不过锄头的声音。杨辉隆和罗马尼迅著名诗人阿尔盖齐的锄头。

        杨辉隆写诗已有三十多年,出版诗集五部。我全部读过,写过不少评论。他的诗确已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肯定,在流传中引发了不少的赞誉。近来读了诗评家们评析杨辉隆诗歌的几篇评论,我又重读了他的五部诗集,有了一种新的感觉,感到他的诗歌被读者接受和喜爱的原因,在于他的诗歌的整体面貌和内质,具有一种强有力的亲和性,吸引读者乐于亲近、欣赏和领悟。五部诗集中所有的诗,在创作顺序中,虽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到接近完善的过程,却无一例外都是具有亲和性的。

        亲和性是杨辉隆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总体风格和特色。

        诗歌的亲和性,由诗歌的内在主题意旨和外在艺术表达方式所产生。

        杨辉隆诗歌的主题意旨,整体性地毫无例地指向对伟大祖和中华民族命运及前途的关注;指向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悲悯和对他们未来生活的由衷祝福;指向对劳动者的父亲母亲的血亲的深爱并扩展到一切应爱之人和生灵;指向源于古典并以现代进步伦理为内核的现代爱情的诠释和展现;指向对故乡三峡山水在美学和精神人文层面的赞美和提升。他的诗语,不管是大词或细言,都是人民之所想所欲所行而不曾说出的,诗人说出了这些,诗歌就被人民接了过来。杨辉隆的任何诗歌主题,究其根本皆深扎于他的纯真、善良、追求美好的人性。这种应当人人具备的人性,是被他的故乡水土、血缘血情和他自身的丰富多彩、艰辛备尝的劳动及生活所诞育的。诗人和人民的生活体验相同后,诗人的生命体验就是人民的生命的再生。人性产生诗歌内在的亲和性。

        杨辉隆诗歌的艺术形式,他的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感情存在形态,都属于当代诗歌的诗性思维。杨辉隆诗歌的审美视角的敏锐性,足以穿透一切对象的屏障,以便在事物背后,用现代语言解构和建构情绪,感情和思想。这是现代诗人必须要有的诗歌本领。杨辉隆从中国现代诗和外国现代诗中拿来了很多好东西。他相当自觉地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的曼妙韵律和民歌的强壮节奏潜伏在诗中。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清朗,典雅,有些华贵;不粗鄙俗俚,也不晦涩难懂。他的诗歌是可以读懂的,绝不是读不懂的那一种。但他的诗歌又必须细读细想,才能读懂,是意在言外或言尽意不尽的。杨辉隆运用现代诗技巧是成功的。陌生化,初看陌生,看看就熟悉了。隐喻,喻在隐中,破隐而喻出。远取譬,被比喻和用来比喻的,相距颇遥,走下去总能会面,豁然开朗。原型意象,总在原型上添新意,生发新形象。而杨辉隆自创的那些意象,皆从生活中摘来,又能让生活中的人们摘去的。杨辉隆诗歌把怪诞、荒谬和黑色一概排除,外显一副亲和性的面孔,是人人乐于看到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得很好:“作诗是最白无邪的事业”。我觉得诗人杨辉隆把这事业做得也很好。一个内有高尚道德外有温和面貌的人,是有亲和性的人。杨辉隆诗歌,内在主题是“思无邪”,外在形式是“乐而不淫”,是有亲和性的诗歌。这样的人这样的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我们贴近观察杨辉隆五部诗集中的诗歌的亲和性吧。

        祖国民族主题的诗歌。

       《震撼的证词》是一首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真正的长诗大诗。汶川是杨辉隆劳动和生活的曾在之地。汶川地震的震感传到诗人的心里,诗人心里同时爆发了十级地震,诗人和汶川同震共震。诗的跌宕的韵律是震中汶川的,诗的摇曳的节奏是震中汶川的。诗人不能容忍,而要奋勇抗击“震魔”袭击包括“鸟语花香”在内的中国地上地下一切弥足珍贵的人民和事物。他的地震诗和祖和民族在地震轰鸣中亲和为一体,分也分不开来,是在废墟上写作,和余震同时结束而完成的,以后的余震震动在读者心上了。强烈的亲历感和现场感使得2008年5月12日的“震撼的证词”在现实和未来的历史中将获得最高的信度。宏大叙事,宏大抒情;大人物小人物都是英雄;大事情小事情都是英雄行为,豪语壮语悲语情语景语都是英雄语言。在震前和震后都是普通人的人,在震灾中都成了英雄。诗人在废墟上竖立起了英雄群像,昭示祖国和民族命运之多艰,但屹立不倒仍能战取光明前途。《震撼的证词》是祖国壮歌、民族壮歌和英雄史诗,也是一首血泪迸溅的巨型朗诵诗,如在群众大会上朗诵,当会引发地震爆发般的欢呼和掌声。诗人把在废墟上写的《震撼的证词》送给了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汶川人民,汶川人民接受了。《震撼的证词》是重大题材诗歌亲和性的有力表现,其亲和力是巨大的。人们看到了废墟上的英雄群像,也会看到党政机关里的英雄群像,看到广场和会议厅里的英雄群像,看到田野大地和血汗工厂里的英雄群像的。汶川地震时,也有一些诗人,打着作家诗人的旗号,用公款公车到震区住星级宾馆,到废墟上旅游猎奇般搜集材料,写了些怪模怪样不痛不痒的诗。十级地震也未能震掉一些人和诗的冷漠。我曾告诉杨辉隆,“他有写长诗的气度、激情和生活及诗艺资源,希望他多写大器的长诗”。果然,在祖民族命运纠结的关键的十几秒钟里,他的优秀长诗带关对祖民族沉积几十年的深爱大情,随着地震喷薄而出了。《震撼的证词》以其对祖国民族灾难的倾情拯救和对诗艺创新的热切追求,而增加了杨辉隆诗歌成绩在中国诗坛的份量。杨辉隆随后的关于玉树地震的诗,也写得凝重有情。杨辉隆关于祖国民族命运主题的诗,优秀之作还有不少。六行诗《祖国》,诗人愿把自己塗在“祖国的露白处”;《教师节》托举自己“极目远眺”“祖国的未来”。《中山陵》、《雨花台》、《嘉兴南湖》细数了祖国革命的脚印,关于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古代诗人的诗,则细数了祖国古典诗词的脚印。

        悲悯和祝福主题的诗歌。

    悲悯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感情,也是诗歌的一种伟大的生成力量。杨辉隆是人民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悲悯的。悲悯只对苦难有意义,就像上帝只对信仰者有意义。杨辉隆经历过苦难,农村的苦难,荒原林牧区的苦难,崇山峻岭中和公路一样曲折漫长的苦难。在这些受难地他也亲近了受难的人民。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救助只能是诗歌中的悲悯,悲悯的诗歌必有祝福和祝福的实现。《赴丧路上,碰见牛贩》,一群被赶往屠宰场的牛在当代有明显的象证意义,待宰的牛死前还遭受鞭打和叫骂,加速走向死亡的速度,加速牛的剩余价值的实现,中国的“牛贩”也想在一条牛身上剥下两张皮。但死亡也能产生奇迹,一条命悬几何的老母生产下了小牛犊,神圣者必须将复活。《看一头牛流泪》的象征意义更为明显。主人将把为他劳动一生的现在还正为他劳动的牛卖掉,和牛贩子讲价钱。诗人看见了牛的最后价值500元钱,最重要的是看见“牛流泪了”,世上几人看见过牛流泪,看见牛流泪的诗人愤怒谴责:“人呵,爪子比刀子还狠!”牛是谁,牛贩子和卖牛的主人是谁,谁看见这些不幸的牛会牛死人悲?两首写牛的诗是牛的安魂曲。诗人沿生活一路走下去,在悲悯中看见苦难并捡拾起来了。他又看见了《卖艺的孩子》。本当在我们的时代幸福快乐着的孩子,却“承受着老板坚硬的拳脚/和比拳脚坚硬的生活”,在富人载歌载舞灯红酒绿豪赌中,流着红殷殷的鲜血卖艺讨钱。诗人给可怜的祖国的孩子呼唤青草和稻草。诗人看见了时代的苦难粮食和生产粮食的农民。《烈日下看见农民锄地》,诗人不仅看清了农民的汗珠和他头颅的关连,还“闻到了农民幸福的汗香”,祝福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后”,“团年的筷子把一年的收获翻动”。《麦子的王朝》中,诗人指出农民种的粮食喂养饱了历史在前进,痛陈农民收麦“像在收割自己的肉体”还用金色的麦粒照出王公大臣的“兽脸”。描写出区公路养路工、稽征员、司机和运管员的诗,把这些特殊劳动者的艰辛,深刻地诗化出来,又把“山民无言的祝福”高声诵唱。诗歌、悲悯、祝福和亲和性同体而生。悲悯和祝福多从教堂里出来,当从诗歌里出来时,苦难着又奋斗着的人民更会迎上去聆听和感动的。

        母爱和血缘亲情主题的诗歌。

    中华民族的一滴血,在三峡的一块土地里完美地保存着,在一个诗人的一首诗歌里完美地保存着。杨辉隆的母爱主题诗,是母爱的黄金容器。母爱是博爱的基础,在形成阶段具有内聚性,在内部精神和感情中聚集祖血、乡土和文化而生成。生成后具有扩散性,向一切应爱之生灵和事物扩展,扩展到爱情、友情和世界观领域。杨辉隆的亲情诗,充分显示了母爱的内聚性、扩散性及血脉流动的清晰线索。《娘的心事》说娘的心事由“庄稼扑倒的声音”而“堆积”。《乳名》,母亲命名的几个纯朴的字,能给童年“挡风”,“牵手”,“带路”;唯有“娘唤我的乳名”,能呼唤儿子终生。《父亲·书》,儿子把乡村的父亲当书读,读成了“犁”。《母亲的歌》、《母亲讲的故事》,诗人从月亮上“摘取/慈母的思念”。《腹地》是杨辉隆最好的母爱诗,也是同内诗坛不多见的优秀母爱诗。母亲的目光,给儿子扫平一生的坎坷。母亲的乳头和儿子的脐带,在腹地的空间和时间中,或很远或很远但永远相连。儿子的腹地只能是母亲,“腹地因此而神圣”。母爱让诗人勘破生死,死无惧,死亡其实是生命的胜利。在长辈亲人老了死了的时候,诗人听到孙子“在遥远的腹地歌唱”,他“回望腹地/那里有少妇正临盆”。一滴祖血在诗篇上,比所罗门王和一切帝王的遗产更高贵,永续不涸,基因不变。人事和地形的变迁,丝毫不能改变腹地在后代人心中的容颜。腹地叫儿子“懂得了什么叫崇拜”,崇拜的对象是腹地的母亲。《腹地》一诗温情而悲壮,苍凉而多思;叙事平稳中时有起伏,抒情徐缓中多显昂扬。母亲是亲和的,活在诗歌中的母亲更是亲和的。

        爱情主题的诗歌。

    杨辉隆爱情诗数量极多,分布在几本诗集中,还有一本专集《杨辉隆情诗选》。这不足为怪,因为他是在中国经典爱情符号神女峰下歌唱的多情男子。杨辉隆爱情诗有显明的特点。一是古典性,流动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二是现代性,采用了现代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三是道德伦理性,所体现的爱情价值观既是现代人文意识的反映又兼有传统道德的合理部分。他的爱情诗不滥情,不颓废;纯洁光明,健康向上。前期爱情诗有些直白外露;后期爱情诗趋向含蓄克制,但意蕴更深刻了。前期有的写劳动者的爱情诗,如《等待》、《养路工的妻子》等,略显粗糙,可宣示了爱情的道德力量。后期的一些爱情诗,可称优秀之作。《骏马的呼唤》,不是明写爱情,却让人想到“爱是刀与纸的长吻”。通篇凄迷,诱人向一种有力量的爱思量。《感谢春天》,是一首爱情咏叹调,面对三峡春水,娓娓说爱言情,不失“打扇加衣”的纯朴,更使此情绵绵无尺期了,竟有些比才歌剧《卡门》中,《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的啁啾了。杨辉隆最好的爱情诗《黄昏·雨夜》。这是一首从黄昏起奏直到深夜的爱情小夜曲,像《梁祝》小提琴曲一样,其韵律和节奏是优秀的小提琴手用古典的小提琴演奏出来的。语言的质感和色彩从黄昏透进雨夜又透出雨夜,唐代的残荷烟雨和宁代的芭蕉,一齐走来聚会;一方的叙说应合另一方的动作,共同营造明早即见朝阳的爱情世界。爱人对爱人“不会让雨点溅湿你的衣衫”的用心,使得杨辉隆爱情诗真挚而优美,是会让爱情中的人亲近和感动的。我觉得杨辉隆关于爱情的感觉并未渲泄已尽,正在添加形成巨大的积累,井喷后必是一首前所未有的爱情长诗。

        三峡山水主题的诗歌。

    此类诗歌也是杨辉隆诗歌中极多的部分,杨辉隆以此被誉为著名的三峡诗人。他的三峡诗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诗坛都应排在前列。生为三峡人,从爱母亲到爱母亲的村庄,爱到村庄所在的三峡,歌之咏久,对杨辉隆来说,实在是一种土生土长与生俱来的责任。他几乎把三峡的一山一水都写遍了,写活了,写神了。他的三峡山诗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诗,他是在诗中对三峡风光、古迹和人物,进行了一种精神性和美学性的提升和锻炼。他的诗里有山水。有人物,有历史;他把这些诗材共炼一炉,熔铸出既有原型又超出原型的新情新意新景新人物。德国美学家海德格尔曾对自然环境和诗人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迷:“自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是圣美的,是令人惊叹而无所不在的。这个自然拥抱着诗人们。诗人们被吸摄入自然拥抱中了。这种吸摄把诗人们置入其本质的基本特征中”。圣美的三峡自然环境拥抱着诗人杨辉隆,令他感司圣美的自然本质的基本特征。因此,杨辉隆的三峡山水诗是沿着如下的路线生长的:简约形似——意象凸现——人性化——精神思想之神境。《神女峰》,诗人自己看清一滴泪水,却要让岩石看清神女和岩石谁像谁,并探究其“内涵”。《依斗门》,“它不过是一堵石门”,诗人却蓦然发现它是历史“裸露的骨头”,并且闻到“那些粉尘依然有烧灼的味道”。历史的残酷一面依门而立。《夔门》,诗人看见它像古色古香的书架,想翻动“放在最上的一层书”,因为这些书“永远内涵丰富”。《夔门月》因那轮千古未见的月亮,成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三峡诗。

        爬出来了,那团夜色/那团冷冷的火/放在夔门我生怕/风一吹就要熄灭//衔着远山近水/旷野渐渐明亮了面容/我看到沧桑如何从早晨/爬上世纪的大床//默诵一首唐诗/突然加倍珍惜起/自己的眼睛

        那团夜色,那藏在诗背后的月亮,是不会被风像吹火一样吹灭的。诗人从唐诗开始,加倍珍惜起自己的眼睛,为的是要看到远山近水,如何在“世纪的大床”上沧桑下去,从唐诗沧桑到自己的诗歌。那团冷冷的火,是月亮吗?怎么变成火又变冷了。诗文本中无一“月”字,但精神思想之神境,直逼苍穹明月。三峡的山有人的气味了,三峡的水有人的体温了。山水被诗人驯服得有了人性,有了思想,无须跋山涉水,人和山和水,就亲和在一起了。

        杨辉隆还在坚持他的“清白无邪”诗歌事业。近期未结集的诗已很多了。这些诗仍然具有亲和性,而且更精强,更具体,更人性化;也就是亲和力更强了。在人群中,多一些有亲和性人;在诗歌中,多一些有亲和性的诗。用亲和性的诗歌给冷漠的人群、社会和时代加温,是诗人灼热的愿望。

     

                                                                                                  2012年3月6日·上海半沪斋
    形象舞台 更多>>
    法制在线 更多>>
    友情链接  
     重庆报道   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城口县人民政府网   丰都新闻网   开县之窗   中国奉节网   云阳网   中国彭水网   忠县忠州新闻网   武隆网   潼南网   重庆綦江网   璧山网   铜梁网   大渡口网   涪陵网   http://www.qianjiang.gov.cn/   北碚新闻网   九龙坡网   巴南网   南岸网   江津网   三峡传媒网   华龙网   印象重庆网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花卉园东路半山花园;咨询电话:17723153467;邮箱:18286073633@163.com    新渝网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或补救。 

    建议用1440*900分辨率 ICP备案号:渝ICP备14005817号 商标注册号:45958559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