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现在即将拍成..
  •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巴渝传真 区县频道 基层风采 焦点报道 形象舞台 在线阅读 党建平台 新书展示 成渝双城 景点推荐 重庆纪实 藏地心迹 便民工具 法制在线 文学书院 旅游生活 校园天地 企业经营 乡镇频道 中医与科学 巴渝交通 文明风尚 广告发布 妇女生活
    基层风采  

    一战成名的鲍超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4/8/9

    第一讲

    观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给各位观众讲的是我们奉节的一位历史人物——鲍超。

       鲍超生于道光22年(公元1828年),卒于清光绪13年(1887年)。 他是清末湘军的一名悍将。一生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身上有伤108处,授“壮勇巴图鲁”、后再授“博勇巴图鲁”。 蒙语,意为勇士。 清王朝时,满族、蒙古族有战功者多赐此称。在巴图鲁称号之前,冠以满文如搏奇、乌能伊之类。但这类称号,并非官职,只是一种荣誉。在清王朝时这种称号很多,几乎是每打一场大仗,都要产生这类称号。目的就是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效命沙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鲍超,有必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鲍超出生在奉节县安坪镇藕塘村一个小地名叫石地坝的地方,初字春亭,后改春霆。家里非常贫穷,5岁时过寄给伯父作养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随生母刘氏入县城,住五里碑红岩洞一带。刘氏给人当奶妈,鲍超就在铁匠街一家豆腐坊当杂工,冬季则在碛坝盐场拣煤炭花卖与他人烤火取暖,以此为持生计。

        咸丰二年(1852年),广西提督向荣(巫溪县人)在宜昌募兵,组建“川勇营”,鲍超应募入伍。川勇营隶属绿营,绿营是清朝的正规军,由汉人编成,主要负责弥补八旗的不足和守卫国土。这些汉人的军队因使用绿色军旗,故称为绿营。在清朝大部分的时间里它都是清军的主力。鲍超开始在川勇营当伙夫、稍后改当兵勇(相当于现在的上等兵),在后又抚标兵(相当于现在的士官)。因作战勇猛,咸丰四年(1854)被调入曾国藩洞庭湖水师长龙战舰任哨长,随湘军攻陷岳州、武昌、汉阳、田家镇后,升为守备(相当于现在的见习营长)。后屡立大功,擢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水师总兵。咸丰六年(1856年)奉湖北巡抚胡林翼之命招募陆勇3300人,号称霆军。5年之内,鲍超因作战悍勇,镇压太平军不遗余力,成了湘军重要将领,霆军也成为湘军主力之一。在鲍超出道之初,胡林翼应该说市鲍超的恩人,他对鲍超有栽培提携之功,就连鲍超的后来的字号也是胡林翼给取的,“春霆”,就是春雷的意思,胡林翼希望他像春雷一样有力量,能够爆发,多打胜仗。鲍超的军队叫“霆军”,取“如雷如霆”的意思。

        鲍超开始进入绿营军的川勇营混呐,也很惨,工资很低,又没有什么别的收入,几乎难以生存。当时这也是普遍现象,绿营军的待遇本身没法和八旗军相比,更何况军官贪腐严重,所以,普通士兵基本上就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现状。当湖南要镇压李元发起义,从四川调了些绿营的军队,鲍超就自告奋勇跟着军队到了湖南。哪知道一到湖南,叛乱就被平息了,鲍超就没事可干啊,回去呢?他不愿意。别的士兵都回去了,他不回去,留在了湖南。他当时认识了长沙绿营里面的一个人,叫雷脱皮,估计是这个人的外号。雷脱皮跟他关系好,挺哥们义气的,他说你这失业了也不是办法,我给你介绍一个工作吧。什么工作呢?就是每天去湘江挑水,卖给军队。因为雷脱皮跟军队里面管后勤的人关系可以,每天去挑上那么多趟,能给一钱银子,那这一算,一个月有三两。鲍超在勇营做兵勇没有这么多收入,所以很高兴,就在湘江边给军队挑水。可是,随着太平军从广西一直打到湖南,军队里面这些正常秩序就被打乱了,鲍超的挑水生意做不下去了。但是生意做不下去,有战事了,鲍超也不担心,他就投入了湘军。
      鲍超在湘军里面,一开始就是基层士兵,先入了水师,他的直接上级是黄翼升,大统领是杨载福,后来都是名帅。到咸丰六年(1856),他在长江边上救了胡林翼一命,这个时候他又离开水师,进入陆军,并且胡林翼让他去湖南招募一支3000人的军队,组成霆军。也就是说,他由基层士官,一跃而成为一军之帅。所以说胡林翼对鲍超有栽培之恩。
      接下来就是作战了,虽然鲍超以前没有做过将领,没有率领过这么多人打仗,但是自霆军成立以来,他就没有尝过败绩。不管是与太平军,还是与捻军作战,霆军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湘军里面所有的部队,除了霆军,都没有这种战绩。这是最难得的一个。

        对于鲍超这个历史人物,我们要历史的去评价,辩证的去看待。长期以来,历史对他完全扭曲了,普遍认为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对历史人物这样去评价,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姑且不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即使成功后,社会将是什么现象,洪秀全真的就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进步吗?这也许说不清楚。但纵观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来倡导的是“忠君报国”的思想,清王朝作为当时国家的象征,皇权的象征,鲍超本身不可能突破这种局限,所以,他参与镇压太平军是历史的使然,不可能有其他选择。再者,鲍超也同时参与了清王朝与沙俄的新疆伊犁之战,与法国的云南之战,都是凯旋而归,为保卫国家疆土做出了贡献。即使退隐故乡奉节后,仍然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比如清同治九年((1870年),奉节县城几乎全部被特大洪水所吞没,水刚入城时,城中秩序大乱,一些不法之人趁机打劫。鲍超派出家丁数十名维持治安,人心大定。洪水退后,鲍超又捐资清除街道淤泥。同治十年(1871年),鲍超还捐资修复文峰塔、府学、报恩寺、城隍庙等。鲍超一生敢于仗义执言,清政府与法国议和后,鲍超闻讯愤怒已极:“圣上昏聩,有负天朝。”旋即请辞。

        鲍超能成为清军中屈指可数的名将,与湘军勇将多隆阿并称为“多龙超虎”。清军攻陷天京(今南京)后,清廷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赏双眼花翎。后攻克瑞金,搜获天王洪秀全幼子福瑱,清廷赐一等子爵,死后清廷谥封“忠壮”,追赠太子少保,立专祠,国史馆立传。这些都说明鲍超具有特殊的军事才能。清光绪13年(1887年),鲍超死后葬于冉家坪。墓为大土堆,墓室石条拱砌,巨柩三道铁箍,穿铁链悬于墓室。1958年鲍超墓被毁,现不复存在。

        鲍超究竟是在那一场战役一举成名的,下一讲在见分晓。

     

    第二讲

        咸丰七年(1857年)六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5万大兵来冲击湖北的黄梅。黄梅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安徽进入湖北,这个地方是一道关卡。如果把黄梅破了,那往西边,黄州、武昌,指日可待。所以当陈玉成大敌来侵的时候,湖北这边由都兴阿率领多隆阿与鲍超去抵抗,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援营部队。但是,当时湘军的精锐不在湖北,都由李续宾领着在江西攻打九江。都兴阿这一支军队,用来抵抗陈玉成,一个是精锐不够,第二个人数也偏少,加起来不过4000人左右,其中有3000是霆军,都是陆军,步兵,另外就是多隆阿的骑兵。
      都兴阿在经历了初期几个小战役接触之后,发现这陈玉成太厉害了,连折几员大将,几支小的部队都是成建制地被陈玉成给剿灭了。当时他们都驻扎在黄梅的意生寺附近(意生寺在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朱元璋曾在此题词“天下第一山”,现为国家级著名景区),都兴阿就说,我们要撤退到长江边上去保护水师,同时也可以扼要驻防。他不说自己是撤退,他说我们换一种打法,去跟水师在一块,可实际上这就是撤退:把黄梅那条大道让出来,你躲在长江边上,陈玉成到长江边上找你干吗呀,人家的目标是要打到武昌去;再说,湘军的水师这会正在全力支援李续宾攻打九江,他也没工夫跟你去抵抗陈玉成。
      将领们开会讨论,有几个营官同意撤退,只有鲍超不同意。鲍超说,这哪能退呢,我们怎么也得把这个重要的关卡给守住啊,这退了之后,局势就不堪设想。
      鲍超说我不退,公开违抗统帅的命令。这里显示了鲍超的血性,可是也能看出来,都兴阿这人,虽然是一个平庸的统帅,但是他并不刚愎自用。要换成别的人,将领敢违令,那我虽说不会斩了你,但是我至少可以剥夺你的兵权,或者告你的状。都兴阿没有,都兴阿只是说,你要战,那你留在这,我还是先把一些辎重军粮啊,转移到江边,做你的后援。多隆阿当时就比较犹豫,一开始他也是想撤退,听从主帅的号令,可听鲍超这么一说,他又有些犹豫,将领之间最怕的就是被人说你胆子小,懦弱。尽管这是主帅的命令,说撤退,可是鲍超跳出来说他不撤退,那么多隆阿就要考虑考虑了,是走还是留。
      鲍超看出他的犹豫,就讲了这么一句话,说马队只有几百人,作战呢,“不敷应用”。那么你别去作战,你就殿后,看住我霆字营的人,有谁作战的时候敢往后跑,你就在后面执行军法。也就是说,你来弹压战场的秩序,作战你不用参加,在马上看我怎么打仗就行了。这种话,反正听上去,不是滋味。说他不尊重多将军,他也挺尊重你;但是说他尊敬你吧,你又感觉这话里面,好像就是有调戏自己的意思。几百人骑兵“不敷应用”,这不能这样讲,这骑兵几百人,去冲击步卒的话,威力是非常大的。鲍超这样讲多隆阿,说你这骑兵只有几百人,不好作战,那你留在后面,看我打。多隆阿心里也有点难受,可是难受归难受,毕竟他们接下来的事情是要攻垒,确实多隆阿也帮不上忙,他就只有在边上看的份。
      当时陈玉成也亲临前线,在战场边的黄腊山上,做了指挥部,先期将鲍超的营团团围住,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包营围营之法。然后,在包营围营的营之中,设了五座高垒,也就是五座碉堡,要用这个东西控制你出逃。因为他知道湘军的冲击力也比较强,光靠一般的围法,围住他们的营,一不小心还能被他们冲出来;但是有五座高垒的话,居高临下,进行打击,那么压制效果会更好。鲍超要突围,要对陈玉成施以迎头痛击,要硬碰硬,就得把这五座高垒拿下。高垒,石碉,是当时常用的一道工事,有两到三层,几丈高。里面也能屯下二三百人,墙上有炮眼,有枪眼,从顶上可以往下滚木头石头火筒。所以要拿下这高垒,比较难。

       鲍超从军队里挑出精锐,分为五队,手下的营官哨官比较得力的,每人领一队,自己也领一队。指着最高的那一座,说,这个由我来攻,其他四座你们随便挑,每个队挑一座。就这样,出去分头攻垒。这是霆军作战的风格。鲍超的军队,没有太多规矩,最重要的有一条,就是每逢作战,营官、哨官、什长,从基层头目到高级将领,你都要奋勇争先。当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一营作战,营官要冲到最前面,那是拍战争片,才这样突出英雄主义。霆军作战,派出去的军队都往战场上去,鲍超就站在一个方便观察的地形,拿出望远镜,观察局势;那些营官,都站在他边上,干什么呢?鲍超就看,凡是在作战中不勇猛,畏缩,甚至逃跑的,鲍超就告诉边上的,说你营里有谁跑了,营官就要赶紧进入战地,或者是亲手,或者是通过什长或者哨官,当场就要对逃兵军法从事。霆军作战,每次都是这样,养成习惯了。所以霆军的士兵没有什么后退的,后退肯定就是死了,往前走还不一定死呢。士兵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
      但是这一次,情况危急,再拿着望远镜看来不及了,你要冲击人家的高垒。所以鲍超分为五队,自领一队往前冲。冲出去之后,确实难以攻下,其他四队“十荡十决”,不能得手,就僵持住了。
      僵持就意味着霆军的伤亡越来越大。伤亡大到什么程度,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像《上甘岭》那种电影,就一个碉堡在那,很多人去攻碉堡,但是根本近不了身。或者近前呢,也是被撂倒。当然那一会太平军的火力,不像那么猛,但也是能够让来犯之敌死伤惨重。有一个叫余大胜的,当时他是在鲍超这一队,鲍超这队攻了几次也不行。鲍超说这怎么办呢,自己还受伤了,很生气,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全队往前冲,也就是那种自杀式打法。余大胜拦住他,因为余大胜有一门特长,跑步攀援比别的士兵要厉害,他说让我先试一试。他用的什么办法呢?那个时候的枪炮火力不像后来那么密集,所以人要冲到碉堡墙下,还是有可能的。只是那会的炮眼枪眼比较高,甚至要超过两人立起来那么高,所以他要带两个兄弟,一块跑到垒下,梯肩而入,就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从炮眼里钻进去;钻进去之后,要非常利索的,手刃开炮的太平军战士;再然后,赶紧要登顶,从上面扔下绳索,帮助其他士兵上去;把绳索安排好以后,还要负责与赶过来的太平军战士近身肉搏。这就是余大胜要完成的整个规定动作。他不负众望,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敌垒,并且扔下了绳索,霆军士兵上去多了之后,可以直接开大门,然后连鲍超也进去了。
      进去之后,这下,石碉里面的太平军肯定就投降了。鲍超这会做的第一件事,赶紧沿着垒墙,树立了十几面军旗。这军旗的意思,第一就是告诉其他四队,我又夺了锦标,大家五队来比赛,我先成功了;第二,用来摧毁太平军的斗志,看,你们最高的垒都被我们夺下来了,再顽抗下去,没有好结果。可以想象,在那天昏地暗之中,一个高垒上,突然树立起十几面军旗,而这军旗,白色的底子,上面除了三个黑丸,别无他物。在这种场景下看到这旗帜,应该有一种肃杀的感觉,很压抑的感觉。对于其他四队来说,愧愤交并,羞愧的是连主帅都上去了,我们这还没攻下,然后羞愧转为对太平军守军的愤怒。而太平军的军心,也确实动摇了。所以也没有用太长的时间,其他几垒也都先后被攻下。
      那么失去了几座坚固的营垒,太平军就乱了。所以当这几垒被占领之后,太平军一方,一溃激成全溃,全都往后方跑。陈玉成在指挥部亲眼看到这一幕,很失望。据史料记载,说陈玉成在战后开检讨会,就说了一句:湖北军中出了一个鲍超,以前还不知道,这个人厉害,以后要小心他。

       鲍超就是在意生寺战役一举成名的。

    形象舞台 更多>>
    法制在线 更多>>
    友情链接  
     重庆报道   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城口县人民政府网   丰都新闻网   开县之窗   中国奉节网   云阳网   中国彭水网   忠县忠州新闻网   武隆网   潼南网   重庆綦江网   璧山网   铜梁网   大渡口网   涪陵网   http://www.qianjiang.gov.cn/   北碚新闻网   九龙坡网   巴南网   南岸网   江津网   三峡传媒网   华龙网   印象重庆网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花卉园东路半山花园;咨询电话:17723153467;邮箱:18286073633@163.com    新渝网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或补救。 

    建议用1440*900分辨率 ICP备案号:渝ICP备14005817号 商标注册号:45958559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