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UploadImages/20230128104618_3818.jpg)
大多数人提起过年,都会说没有了往日过年时的味道,好像是有人从我们身边把年味偷走了。其实,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年还是那个年,只是我们的心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
不是吗?
其实,年味的今昔对比就体现在吃、穿、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里。在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都相对落后,物资极度匮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仅有的好吃好喝好穿好玩都要留待过年,因为年是中国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Document/UploadImages/20230128104650_2100.jpg)
农村人都是从土地里刨食,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忙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要下地劳动。“人勤地不懒”,人不欺骗土地,土地自然会用饱满的丰收来馈赠你。土地是农民的命,一家老小的生命都靠土地来维系。大人一年忙到头盼过年,盼的是可以好好休息几天,借年的“驿站”洗去一路征尘。现在,农民不再只是从土里刨食,也不再受土地的束缚,没有从前那么辛苦,每天都像在过年,所以对年的盼望没有以前那般地迫切。
小孩子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才有好吃的,过年才有新衣裳穿,过年才可以放炮仗。农村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又缺少化肥、农药,若遇自然灾害,庄稼歉收,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每到二三月就闹饥荒,靠借粮度日,还有的出去逃饥荒(讨饭)。但过年总会有好吃食,各家都会把一年到头攒下的好东西毫不吝啬地拿出来犒劳一家老小。现在,只要你想吃、能吃,什么都有。大人翻着花样给小孩子做饭,还要追着撵着喂,不像我们小的时候饿了抓住生红薯、生洋芋就往嘴里塞。
记忆中农村人的穿着也不像现在的衣服这样五颜六色、款式多样,都是拿土布(家机布)做衣裳,就蓝、灰两种颜色,一律的对襟子。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见农村人开始穿灯芯绒,穿洋布衫和的确良。那时是票证时代,要缝新衣裳要凭布票去供销社扯(买)布,一个人一年发三尺布票,有了布票还不一定有钱去扯,为满足小孩子们过年穿新衣裳的愿望,大人几乎是好几年才缝一件新衣裳。不像现在,想穿新衣裳随时都可以去买,不需要等到过年。大姑娘小媳妇都变着法的穿戴,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个个像时装模特。
![](/Document/UploadImages/20230128104727_6162.jpg)
除了大人整天在地里忙碌,小孩子也有做不完的事。大些的,每天放学后和星期天要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小些的,要放牛、放羊,割猪草牛草。猪牛羊是活口,一天不吃就叫得凶,偷不到懒。只有过年时大人才会安排提前准备一些干饲料,过年三天可以不去坡上放牛放羊,也不用割猪草。当然,有的家长过年会替孩子们去放牛放羊,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家长们去放牲口比起下田劳动也算是在玩耍。
对于小孩子,重头戏还是玩炮仗。过了腊八,小孩子们在坡上放牛放羊时就砍下翠嫩的竹子架在火上烧,听竹子爆裂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预演着年的序曲。过年时,男孩子们都会拿压岁钱去买炮仗,女孩子胆小就捂住耳朵在旁边“听”响。
![](/Document/UploadImages/20230128104808_0068.jpg)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对过年的真实写照。但现在人们提高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国家也明令禁止在城市燃放鞭炮,就是农村也不提倡燃放鞭炮,这确实是少了些过年的气氛。城市放鞭炮会造成空气污染,农村燃放鞭炮不但会造成空气污染,燃放鞭炮后留下的包装纸、水泥块等残留物不易分解,会造成土地板结,致使土地肥力下降,土里长不出庄稼。现在发明了许许多多替代炮仗的电子产品,就是想努力营造出过年的气氛,但也有人说只有从燃放烟花爆竹的烟味里才能嗅出年的味道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年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年的味道会越来越浓。因为,过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过年更是中国人的根和魂。